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策退出北京限牌 汽车业井喷后如何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7日 07: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

  2010年,对于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而言,是收获喜悦的一年。上海通用以103.89万辆的销量、42.8%同比增幅,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第一个超过100万辆的传统乘用车企业。

  这只是2010年中国车市“井喷”的一个缩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1月10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不仅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消费市场,而且创造全球新车销售最高纪录。

  然而,汽车产业连续两年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以及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今年,汽车以旧换新、购置税优惠、节能惠民补贴、汽车下乡等曾经的鼓励政策全面退出,加上北京限制机动车上牌政策的出台,中国车市遭遇调整已是在所难免。

  1.

  北京限牌

  车市遭遇成长的烦恼

  “运气真差,4S店通知我预售合同没有备案上,增购新车的计划彻底泡汤了……”在网站工作的小李近来很郁闷。

  去年12月23日,北京宣布限车令当天,她去一家上海大众4S店突击购买了一辆“途观”。由于动手太晚,提现车已不可能,有发动机号、车架号的车辆也早被预售一空,她只能交付订金、签了预售合同。

  该4S店随后张贴的公告显示,23日当天,有353位客户与小李一样签署了预售合同,协议购买新车557台。但是,北京市商委的回馈信息说,其中有30%左右的合同不符合备案要求。很不幸,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李的遭遇,是北京治堵方案出台对车市影响的一个生动写照。

  在新浪汽车频道主办、全国200多家媒体参与的“2010年度十大汽车新闻评选”中,“北京治堵方案正式出台”以最高票当选。北京治堵对车市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北京出台治堵方案,对2011年中国车市将带来哪些影响呢?

  必须承认,北京2010年全年89.1万辆的新车销量,在国内乘用车1375.78万辆总销量中的比例只有6.4%,占汽车1806万总销量的比例更是只有4.9%。因此,即便是2011年北京新车销量只增长24万辆,也只能拉低车市增速4个百分点,不会对国内车市产生致命影响。

  当然,这一测算没有考虑到旧车置换因素。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介绍说,在北京去年89万辆新车销量中,约30%是置换,20%是增购,50%是第一次购车。按此比例测算,2010年北京旧车置换约27万辆。如果2011年这一数字不变,加上新车发牌24万辆,预计全年将增加新车51万辆,比2010年减少约38万辆,同比下降43%。

  “即便如此,43%的销量下滑对于北京地区的汽车经销商而言,也将构成沉重的打击。”任勇告诉记者,在刚刚召开的北京地区经销商会议上,东风日产宣布新批准的经销商可以停建、缓建4S店,且不算违约,不用缴纳罚款;此外,东风日产还把今年在京销量目标由7万辆下调至3.3万辆,并且出台了特殊的应对政策。

  “北京限购令对于保有量高、维修保养业务多的品牌和经销商,影响不会太大。”广汽本田副总经理郁俊告诉记者,广汽本田在北京有20家4S店,平均月维修量在1500辆上下,最高曾经创造过单店每月7000辆的维修纪录。因此,新车销量大幅下降,新车销售带来的利润肯定会下降,但应该不会对经销商的生存造成太大影响。

  真正让汽车企业担心的,是北京治堵方案对其它大城市的示范作用。任勇坦言,目前,广州、武汉、杭州等众多大城市,都在酝酿出台治堵方案。如果其它城市纷纷效仿北京出台限车令,将促使国内车市产生“激变”。此外,出台摇号、限牌等“限制拥有”措施,只是治理拥堵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可能采取收取交通拥堵费等一系列“限制使用”的措施。这同样会让汽车消费环境变得严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阳认为,增加大城市汽车使用成本,会对价格低廉的自主品牌以及小排量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政策退出

  车市高增长能否持续

  如果说,北京限购令以及其示范效应,是影响今年车市走向的最大变数,那么,从车市发展规律上分析,超越30%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呢?

  “从2010年乘用车月销量走势图可以看出,车市高速增长的动力已基本消失了。”国家信息中心资源部主任徐长明指出,2009年,乘用车月销量增长曲线逐月上升,至2010年1月达到109.4万辆的最高点,接下来,基本上在月销量100万辆的平台上窄幅震荡。这说明,如果2011年没有新的刺激消费政策出台,即使以前的所有政策继续保留,车市增速也将恢复到15%左右的长期潜在增长率水平。

  而实际情况是,2010年5月31日,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停止;2011年1月1日,1.6升以下(含1.6升)乘用车购置税减征2.5%优惠、3000元节能惠民补贴、汽车下乡等多项利好政策也已退出,车市出现调整不可避免。

  不过,虽然预见到了市场回调的大趋势,但是,车企老总们对车市前景依然充满了信心。

  “长期来看,中国汽车市场还会有五到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中国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愿望是任何政策都阻挡不了的,这是刚性需求”。面对政策调整,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并未显出悲观。他告诉记者,从国外汽车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的汽车消费尤其是乘用车消费都有两个高速增长期。一是千人保有量从5辆增长到20辆,另一个是千人保有量从20辆增长到100辆。以日韩为例,第一个高速增长期分别在1960年—1964年和1981年—1984年,增幅分别为35.8%和25%;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分别在1965年—1973年和1986年—1997年,增幅分别为22.2%和20%。再看我国,乘用车第一个高速增长期从2001年—2008年,历时8年,平均增速30.4%;第二个高速增长期预计从2009年—2023年,历时15年左右,年平均增长率预计将在13%—15%。

  同样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还有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林堂。“在北美、欧洲等成熟的汽车市场,平均7%到8%左右的市场份额属于豪华车,但在中国,目前这一比例仅有3.5%。因此,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未来增幅一定会高于车市平均增幅。”正是基于以上判断,在2008年受消费税调整影响,曾经连续三年销量翻番的雷克萨斯增幅大幅下滑的时候,曾林堂没有气馁,而是在总部的支持下,加大了小排量豪华车的引进步伐,并迅速扭转了增速下滑势头。据中国汽车进口贸易中心统计,2010年前10个月,雷克萨斯在华上牌量达55331辆,同比增长161.0%,不仅跻身中国豪华车市场前三,而且创造了2010年车企最高增幅纪录。

  3.

  转型调整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

  “连续两年超过30%的增长,中国汽车发展是不是太快了?”一位主管工业的领导曾表示,2009年以来,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萧条,汽车跨国公司经营普遍陷入困境,是中国车市拯救了全球汽车行业,让它们在中国赚了个盆满砵满,但我们的自主品牌有没有取得与之同步的发展呢?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快’,但并没有完全做到‘好’。”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坦言,近两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促进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2010年,吉利全年销售突破41.5万辆,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更是标志着吉利进入了全球化发展新阶段。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虽然抓住了市场高增长的机会,但是在品牌含金量、核心技术、企业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却没有实现质的增长。

  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告诉记者,受益于政策拉动,2009、2010两年,以小排量为主的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30%上下。以奇瑞为例,继2009年完成销售50万辆之后,奇瑞2010年实现销售68.21万辆,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91986辆,同比增长93.2%。“不过,购置税优惠等多项促进政策退出,以及北京市限购政策有可能对其它大城市带来的示范效应,将会对小排量车尤其是自主品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尹同跃指出,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调整市场结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二三线、三四线城市,将成为2011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

  转型调整,不仅是自主品牌的专利。对于年产销突破100万辆的上海大众总经理张海亮来说,2011年同样是个全新的起点。“去年12月底,我们推出了全新换代POLO和中期改款搭载1.4升直喷增压发动机的途安,今年上半年,由上海大众联合大众集团研发的全新中高级轿车NMS将在国内投放。”张海亮说,除了加大产品攻势之外,上海大众还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实现发动机的小排量化,并力争尽快实现电动汽车量产。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认为,车市回归常态增长,将更有利于促进车企炼内功。2010年,为应对丰田召回事件的不利影响,广汽丰田大力加强品质管理,严把质量关,持续强化产品力;推出了以最快30分钟快速保养为代表的“心悦服务”品牌,推动渠道服务水平全面升级;此外,还打造了三位一体绿色产业链,引领车企低碳环保新潮流。“苦练内功,不仅让广汽丰田2010年实现了35%的销量同比增长,也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制造环节的利润约为5%,研发占比约为20%,服务约占30%,国内车企应该优化盈利模式,向研发和服务要效益。”徐长明说,未来10—15年,依然是中国车市的高速增长期。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抓住机会,加快转型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跨越。(王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