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评论:中国谋求建立新铁矿石价格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 09:07  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新华社今日以《钢铁业静观“铁矿石市场之变” 我国谋求建立新矿价机制》为题发布评论称,中国钢铁业“高歌猛进”的高潮期已过,对于进口铁矿石的需求也正在逐渐降温。主导钢厂正在静观“铁矿石市场之变”,研判矿石供需“拐点”出现的可能时段,逐渐接受传统矿价机制已不存在的现实,谋求建立与钢价挂钩的更为合理的新定价机制。

  该评论认为,中国钢铁业进入“低速期”,已有多方面的依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在新近召开的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网”年会上明确表示,钢铁业属于“控制性行业”,产量和需求会有一定增长,但幅度不会大。有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粗钢产量的增幅大大低于欧洲和日韩。

  在以往“热火朝天”的钢材市场中,新华社记者感受到的是“平台期”的那种“不上不下”的基调。在十分清淡的交易状况中,一些商家依然存有“看涨心态”,却又得到“欲涨无奈”的结果。资讯机构“我的钢铁网”的分析师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就是“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支撑在顶牛”,整个钢价处在“高压力点位”上,已不太可能出现过去多年常见的“单边上行”的市场走势。

  渐趋“冷却”的中国钢铁业对于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在降温。“我的钢铁网”最新推出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为5.03亿吨,相比去年下降了8%;全年预计进口量在6亿吨左右,或低于去年的水平。“这将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矿石进口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该评论称,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钢厂——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多次对记者表示,多年来全球铁矿石的“热涨”,是阶段性的供求失衡及全球三大矿对于矿石资源过于集中的控制造成的。随着我国钢铁业的减速,矿石市场的转折必然会到来。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也认为,应静观铁矿石市场之变,随着矿石供求“拐点”的逐渐临近,今后全球矿市将供大于求。

  我国钢铁业在应对“高矿价”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显得从容和有办法。据矿业分析师高波的观察,钢厂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化解高矿价的风险:一是更有效地加强国产矿的配比使用,以降低对进口矿的依赖;二是让矿石的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南非、乌克兰、印尼、智利的铁矿石都已在我国使用;三是以商业上可行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增加权益矿的占有比重。今年以来,进口矿价已打破“单边上行”的惯性,有上有下,年中时段进入“谷底”,吨价最低仅为124美元。

  在全球矿市供求趋于松动的情势下,我国钢厂面对多年来一直颇为敏感的铁矿石定价机制问题,显得更趋于理性。徐乐江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已被打破,代之以更为短期的定价方式,“在目前情况下,这是可接受的”。但供求双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新的机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钢价挂钩的矿价机制。

  我国钢铁业的这个新思路,也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官员的呼应。骆铁军新近在上海表示,矿价机制调整包括一定的合理性,取消了矿石市场上长协价与现货价的“双轨制”,降低了双方的市场风险,遏制了市场炒作的空间。但目前进口矿市场垄断性强,所依据的指数便于操作,已影响到中国钢铁业的健康发展。

  这位官员表示,中国钢铁业对矿价机制问题“应该要有自己的态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矿石流通的秩序;另一方面要研究“与钢价挂钩”的进口矿新定价机制。只有在矿价与钢价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价关系,才能平衡上下游的利益,形成稳定和有效的产业链结构。【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