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争议迭起的光伏招标余音未歇,海上风电招标又引来新的舆论“围剿”。近日国内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竞标中,刚以全部低于1元/千瓦时价格拿下7个光伏电站项目的中电投,又爆出0.6101元/千瓦时的“白菜价”。
海上风电的价格厮杀,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再度脱颖而出令人不忿。但许多观察人士也注意到,发展海上风电目前背负着技术、法律框架等诸多“硬伤”,民企即使“蛇吞象”,不仅需要面对成本突围的困惑,还将与政策“豪赌”的巨大风险迎头相撞。
观望姿态
虽然陆上风电的高增长时代已渐行渐远,似乎民营企业对入场争夺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性并不很高。据记者了解,此次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共有4个项目,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分别有17、19、19、15家企业或联合体投标。而 参与竞标的企业明显以国企唱主角,包括大唐电力、国电电力、华电国际、华能和中电投旗下新能源子公司等。
民企的集体沉默首先和政府的非商业性立场有关。 “由于海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所以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招标会有更多政治考虑。 ”国内一家风电开发企业相关人士坦言,对于竞标这样的示范项目,与政府关系相对疏远的民营企业注定成为“炮灰”。
在诸多券商眼中,本次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其象征性意义也远大于实际盈利情况。按照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的说法,与光伏招标一样,海上风电招标也是为了在尚未形成可供程序化操作的合理电价时,通过价格竞争“选择最有能力的企业承担示范项目,总结出海上风电建设的基本规律。 ”
成本之困
而除了政府导向的因素,海上风电相对更突出的经济性风险也让民企望而却步。“近海风能资源状况是海上风电项目经济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风能资源前期测量数据准确性要求越高,投入资金就越多。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严晓建如是分析,“但目前国内对近海风能资源蕴藏量的评估大部分是根据气象站观测数据统计分析获得的,技术可开发量是在这个基础上估算出来的,缺乏针对风力发电具体需要所做的详查数据。 ”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研究人士牛刚则表示,建设成本高是发展海上风电的一块软肋。“海上风电场建设成本一般比陆上高出约1.7倍,其中风机基础投资大约是陆上的10倍。 ”而对于中电投的报价,业内普遍认为“肯定亏本”。据悉,0.6101元/千瓦时的报价几乎与陆上风电最高上网标杆价0.61元/千瓦时持平。
“海上风电基础造价高的原因在于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很高,因为在寿命期内要能承受海浪冲击、盐雾腐蚀等恶劣条件的影响。”粤电集团一位资深人士也在私底下告诉记者,考虑到海上风电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如国内大容量风机设备技术水平不高、维护费用较高等问题,尤其是国内沿海台风和风暴较为普遍的情况对普通海上风电的安全影响非常大,现在并非民营企业入场的最佳时机。
对赌冲动
不过,央企的“前赴后继”仍勾勒出这一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据牛刚分析,海上风能资源较陆上大,同高度风速海上一般比陆上大20%,发电量高70%,而且海上少有静风期,风电机组利用效率较高。 “由于海面平滑,湍流强度相对较小,可以延长风电机组使用寿命,陆上风电机组一般设计寿命为20年,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寿命可达25年或以上。 ”
粤电集团上述人士还告诉记者,央企之所以“赔本赚吆喝”,一方面是在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以前提前市场布局,另一方面是对政策抱有很大期望。 “海上风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不依赖外部能源,没有碳排放等环境成本,企业看中了政府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倾向性立场。 ”
记者了解到,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大幅度提高国内风电装机规模,国家将重点建设甘肃酒泉、新疆哈密、内蒙古、河北沿海和北部地区,以及江苏等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沿海各地政府还纷纷出台当地海上风电开发规划。除江苏外,浙江省也将确保建成27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广东则大规模启动“向海要电”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江苏省的4个招标项目都离电网负荷中心很近,政府早已有了相关规划,并预留了入网通道,将“并网难”的问题以政策手段化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