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乐江:钢铁业机会在于兼并重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16:07  《财经网》

  “重组就像谈恋爱,对了眼再往下走。过了浪漫期,结婚以后那是柴米油盐要过日子的”

  《财经》记者 李微敖 实习记者 唐文竹/文

  7月15日,北京,千禧大酒店。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一个小型见面会上,接受了《财经》杂志采访。

  始建于1978年的宝钢,近年来已是中国钢铁业毫无争议的"领头羊"。2009年,宝钢产粗钢388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2009年宝钢实现营业总收入1953亿元,利润总额149亿元,资产总额4020亿元,净资产2430亿元,全公司从业人员106914人,这些数据均领先于中国钢铁业同行。但一些省份用行政手段力推的钢铁业区内重组,以及其他钢铁巨头正在积极进行的跨地域并购,也令宝钢国内老大地位颇受挑战。

  从全球看,2010年宝钢连续第七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列第276位。相对于粗钢产量的领先,宝钢的营业收入在全球同业中排名第六名。在世界500强座次中,印度的安赛乐米塔尔(排名第99位)、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集团(123位)、新日本制铁公司(191位)、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253位)、韩国浦项制铁集团(272位)均超过宝钢,表明在钢产品的高附加值方面,宝钢与世界巨头差距仍然明显。

  2010年6月25日出台的《宝钢2010-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粗钢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2015年达到6600万吨以上,销售目标4400亿元的计划。2009年宝钢产粗钢388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实际上,早在2007年,宝钢曾提出到2012年实现8000万吨产能的"宏伟目标",现在看来,这一目标过于超前。

  《财经》:从8000万吨到6600万吨,是否意味着宝钢在收缩?

  徐乐江:准确地说,是"6600+α"。 α在这里指"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对整个市场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我们的战略规划也因此更谨慎,或者说是更客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从8000万到6600万是"减下来"了。

  同时根据钢铁行业和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认识到,对宝钢来说,新建项目的机会很少,更多的就是兼并重组。在此之前,宝钢对兼并重组做了很多尝试,也遇到过很多挫折。

  宝钢在寻求兼并重组之路上遇到的"挫折"之一,即包括对攀钢集团兼并的"失手"。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原本首先属意由宝钢来兼并攀钢,但几经周折,至今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由鞍钢集团重组攀钢,以组成新的鞍钢集团。(详见《财经》杂志2010年第12期《鞍攀"意外"重组》)

  《财经》:旧话重提,为什么国家部委一开始确定由宝钢来重组攀钢,最后却变成了鞍钢来重组?

  徐乐江:就是因为攀钢在整体上市时,有个谁来做现金选择权的担保方的问题。

  《财经》:为什么宝钢不做担保方呢?

  徐乐江:我们是要通过董事会来做决定,我告诉他(攀钢集团董事长樊政炜),我们开董事会来不及了。那么他(樊政炜)就找了鞍钢,于是鞍钢来做了。这有偶然因素。

  目前,宝钢的扩张之路上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对包头钢铁集团(下称包钢)的兼并重组。2007年,宝钢即与包钢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但也是蹉跎不少。今年6月,有媒体"言之凿凿"地表示,宝钢与包钢的重组谈判,最终"由于地方政府介入",以失败告终,但真实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财经》:宝钢和包钢重组的谈判目前进展得怎样了?

  徐乐江:大家都知道我们(宝钢与包钢)原来签了一个战略合作的协议。前两天,7月12日、13日,工信部在大连召开的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上,李毅中部长讲到未来中国钢铁业,要遏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进一步节能、减排,还有调整结构,包括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加大兼并重组,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进口铁矿石秩序等等。

  我觉得"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业一定会在结构调整层面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十二五"结束后,中国的钢铁版图在中国的地图上会"重新来画",有些钢铁企业会消失,有些会被重组。

  至于宝钢、包钢的重组,我们仍然在接触中,大家都在考量,事情也在推进。当然在重组的一些具体方式上,双方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我想,重组肯定是两家企业的双赢,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之前我一直开玩笑说,重组就像谈恋爱,我们两个都得对眼,对不上眼就发展不下去,对了眼再往下走,过了浪漫期,结婚以后,那是柴米油盐要过日子的。

  《财经》:看来目前重组进展非常缓慢?

  徐乐江:这要看环境的变化。也不能说缓慢。

  《财经》:那环境最新的变化对重组是有利还是不利?

  徐乐江:有利。不仅是我和包钢的案例,包括还有一些别的案例。现在(钢铁业重组)这个大环境是越来越有利,而且国家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财经》:宝钢的湛江港项目进展如何,有消息说你们6月底就拿到了正式批文?

  徐乐江:没有,目前还没有。但我对此充满希望。

  34号文(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第34号文,2010年6月4日印发)告诉我,“除国家已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外,2011年底前不再核准、备案任何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

  因此我理解,我们的湛江港项目既然已经获得了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那项目正式获批就很有希望。

  7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全社会用电数据,6月中国用电量同比增速14.14%,创下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新低,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速环比下降8.89%。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6月中国工业增速显著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幅较5月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12%,重工业增长14.5%,增幅分别回落1.6个和3.3个百分点。

  《财经》:我们感觉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非常复杂,接下来是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还是会出现萎缩、萧条,甚或二次探底,似乎很难说。国家能源局与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似乎也让人更加迷惑。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徐乐江:这的确是个比较宏观的问题。上半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个人认为,这些调控政策现在都在实施执行当中,而且某种程度上说很有效。

  钢铁业是和宏观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个行业,因为是基础原材料,与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这块的发展,就密切相关,因为中国的钢铁产品中差不多一半是用于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的。

  国家在房地产上的宏观调控,是为了遏制过快增长的房价,使这个行业健康地发展。已经出台的政策,现在还在实施当中,国家三部委对前段时间众说纷纭的好像要缓和调控政策的说法也进行了澄清。很多地方出台了实施细则,还有一些尚未出台。也就是说,"还有一只鞋没掉下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包括出台的"四万亿"的基本建设投资经过这一年半的运作,中国现在的建设水平已经很高了。你看上海到南京的城际铁道交通已经通车了,有些项目也已经实施完了,建设方面对于钢铁的需求,也就相应减少了。这样的话,钢铁的价格就出现了连续十几周的下滑。

  因此总体而言,我觉得这很客观,因为市场经济是供需关系,当需求变化了,供应这块也会随之而改变。产能,毫无疑问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调整。

  你肯定也会问到铁矿石的问题,最近这三个月,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量是在减少的,整个上半年中国只进口了3.1亿吨,去年我们是进口了6.28亿。今年一方面是进口铁矿石处于高价位,同时中国自己生产铁矿石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发挥,量上来了,现在钢材的价格又在走低。因此钢铁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自动减产,或者有一些资金太紧张的企业、小钢厂,就干脆停下来了。

  所以我预测,今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最多和去年持平,甚至可能还达不到去年的水准。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一个很能反映问题的"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从4000多点跌倒了大概今天的1700多点。这说明,就宏观经济而言,全球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我刚刚从美国回来,感觉美国的情况和欧洲还不太一样。现在看来,欧元区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而紧缩财政,有人说认为在金融危机之后紧缩财政策影响经济复苏,但我理解,不管怎样,肯定是要先治最主要的问题的。

  对中国而言,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政策已经起了作用,但是如果仍然坚持这种刺激的方式,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一定有利。所以,从总理最近各地去调研发表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发表的意见来看,如何选择,可能的确是"两难"。这个"两难"难在:长远要可持续发展,而近期又全面面临这么一个全球经济"弱复苏"的状态,其中的曲折很难让人说一剂药下去就见效。

  徐乐江简介:1959年2月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江西冶金学院冶金机械专业毕业后即进入宝钢,2007出任宝钢集团董事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财经》记者李岩、吴阿仑、王莉萍对此文亦有贡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