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燕峰
“上海这个企业从来没有和我们沟通过,包括询问今年春茶的情况。”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同时兼任云南普洱茶协会秘书长。他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推出的普洱茶电子交易对云南普洱茶销售作用不大。
杨善禧说,现在云南普洱茶销售情况一般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那些实力比较强、拥有一定品牌的茶叶企业,自己建立营销体系,包括连锁店、加盟店,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第二类实行经销商制,通过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逐步到消费者手里;第三种方式是一些小企业小品牌,经济实力有限,只是通过长期的客户或者临时客户建立买卖关系。
谈到茶叶的中远期电子交易形式,杨主任说,一年前,广州曾经建了一个比较大的交易市场,希望通过电子交易实现茶叶的销售,并且多次到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和大茶场接洽沟通。
“但到目前看,不光是云南的茶场,其他省的茶叶企业都不看好这样的交易方式,原因是,各种茶叶的标准都不统一。像普洱茶专有国家标准,但具体到每个企业的茶还是不同,大家还是比较信任传统的看样方式。”
杨主任认为,电子化、标准化交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云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最终怎样实施,还没有具体操作。毕竟目前普洱茶的交易还是主要集中在昆明,标准、仓储、还有投资问题,都需要研究。
对于远在上海的普洱茶电子盘,杨主任认为这是一种尝试,但要解决标准、仓储还有物流问题,不然无法与产销地挂钩。
而在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看来,这类市场的参与者、交易者必须是当业者,必须限制过度投机,但现在来看,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胡俞越认为,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折射出目前国内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处于没人管、没法管的“无法无天”状态。
胡俞越说,这类市场目前遍布大江南北、种类五花八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提速,市场需求很迫切、很旺盛,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同时这类市场确实问题很多。
胡俞越认为这类市场自身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电子商务的交易系统复制成本很低,有盲目复制和攀比发展的风险;有违规炒作和过度投机的风险,表现在规则不严密或不按规行事;交易资金的安全性风险;交易制度不规范的风险;实物商品存储的安全风险;市场本身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风险。
另外,从大环境看,这类市场的发展困惑在于“无法无天”,也就是“没人管、没法管”。具体而言,到目前为止,这类市场已经发展10年了,但还没有非常明确的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就像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上什么品种,是没有哪个部门来具体管理的,只要是工商局登记注册的营业执照上允许的经营范围都可以上。至于他是否远离产地、是否有当业资质、是否实现物流,没有部门管理,完全取决于市场本身决策。
2007年对全国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作过调研后,胡俞越等专家就建议尽快出台管理办法,但国家层面的管理办法迟迟不见踪影,他认为一方面是这类市场问题很复杂,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大家都不敢管、都不想管,除非出大事了,才用法律手段解决”。
“无法无天”责任在政府,胡俞越建议由商务部牵头,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起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管理条例,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来颁布。
他建议要尽快明确职能管理部门,建议商务部成立一个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办公室或委员会。“如果商务部办法还出不来,建议尽快责成属地管理,至少要是省一级的商务部门。”
他认为现在这类市场非常复杂,产品属性也不一样,需要各个行业协会做好监督、管理、服务职能。“有人管才能管得住,有法管才能管得好。”
他说,要解决有法管的问题,需要制定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同时对市场本身、对品种本身、对交易制度和规则、对市场的组织形式、股东结构等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在这位中国期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眼中,他更倾向把这类市场看成现货市场的高级形态,“它更具有现货市场的属性和特征,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
但始终反对把这类市场称为“变相期货”的胡俞越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这类市场做得越来越像期货了,或者说比期货交易所的期货还像期货”。
胡俞越说,这类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资金的安全。
“如果市场主办方和市场交易者对赌交易,市场非乱不可,结果就是客户资金安全没有保障。市场主办方如果赤膊上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市场出现了风险,主办方出面抬高或者压低价格,用这种方式来平抑市场风险,实际有悖公平原则;第二,看到20%的保证金交易有5倍杠杆作用,主办方唯利是图,零资金参战,因为资金账户在主办方手里。”
他说,建立完善的结算和分控体系,引入第三方资金托管,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规范交易行为及其股东参与交易的行为,加强商品的交合环境,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对市场高管人员的管理。
中国期货业协会原副会长常清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期货市场建设的学者,他认为当下一些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出现的问题,只是历史的重演。
他说,从1993年前后的情况来看,一些国内交易所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裁判下场打球,规则不合理。
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运用的都是期货的规则、期货的机制,只不过带有一点原始的性质,把现货的批发也含进去了,交割量比较大罢了。
他说,现在出问题的市场,和当年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市场不是裁判,而成为买卖另一方。
“有各种原因,可能是平抑价格、或者是为了活跃市场,一旦输了,市场主办方一定会改变规则,就会引起纠纷。”常清说,“市场为了活跃交易,往往会请大资金来坐庄,但当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大资金就会出现问题,也可能改变规则,引起纠纷。也有一种情况是,市场出于好意,对价格有看法,常常平抑价格,结果平抑反了,出现问题。”
“这类市场要有人管,而且是懂行的人管。”常清教授认为,这类市场的规范,关键是什么人去做和怎么做,解决这个问题就行了,包括谁来办市场。
他认为,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参与者一定是行业内的生产商、流通商、贸易商,不能谁愿意参加谁就来参加。都是做这个行业的,就不会随便乱炒。
他认为,规范这类市场,强调保证金、交割率不是关键。现货和期货最大区别,不在于保证金,而是你是金融炒作,还是以真正的买卖为主。
“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要考虑转手率,一单合约,一天炒5回10回,炒炒就可以平仓,就像期货了。这类市场可以转让,但要减少它的金融性,比如现货合同可以进行背书,只能转让,而不是开仓平仓,就不会有人乱买了。因为拿着就是现货。”
他说,这样的市场有财富效应,自然会吸引一些不是当业者参与。但政府光堵不行,要提倡开正门,搞出产业内的权威市场,那些烂的,旁门左道自然就没有了。
本报济南7月18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