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告急点燃低碳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1:13  解放日报

  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告急点燃“低碳生活”

  “气短”脚应“长” 解难思长远

  本报记者 邱曙东 朱晨 实习生 施敏 

  近日,随着低温雨雪天气的持续,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天然气供应出现较大缺口,部分城市甚至遭遇历史上最大的天然气“气短”。

  消息表明,即使气温回暖,今冬天然气供应形势仍将十分紧张。一方面,目前各地政府部门正在利用各种应急措施,全力以赴纾解“气荒”;另一方面,天然气供应的告急,无疑加剧了人们“低碳生活”的考验。专家表示,针对“气短”,人的脚应该变得越来越“长”,在能源紧缺的时代,呼唤“以步代车”等“低碳生活”方式快速流行。

  普降大雪导致“气短”

  目前部分城市出现“气短”,一方面由于天寒地冻,取暖用气量大增;另一方面因为,前段时间北方地区也遭受了特大冰雪灾害,国家紧急调配了“西气东输”管道的部分天然气支援,使得管道沿线的武汉、合肥、南京等城市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

  在武汉,天然气供应红色警报于11月12日拉响,目前缺口已达100万立方米,且以每天1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加。为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武汉从16日零时起,停止对56家工商企业和26个出租车加气站的天然气供应。

  合肥天然气日供应量约为50万立方米,而实际用气量已超过70万立方米。政府部门在呼吁市民注意节约用气的同时,还从17日起,每天从邻近的蚌埠、滁州两地调运天然气救急。

  在长三角地区,虽然上海暂时还没有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之状,但苏浙一些城市当下正为“气荒”所困扰。由于近期温度骤降,南京16日天然气用气量突破140万立方米,而西气东输每日供应南京的额度只有100万立方米,缺口达40万立方米/天。目前管理部门已动用液化天然气储备,并对一些油气两用锅炉和天然气加气站进行停气。

  杭州情况同样严峻。昨天,上游供应杭州天然气145万立方米,相比实际总需求量193万立方米有48万立方米缺口。为保证居民用气,杭州市已对44家工业企业实施停供天然气措施,并对6家工业用户实行限供。

  不“断气”需长效机制

  “气短”何时才能结束?专家指出,由于天然气的生产对于技术环节有着严格要求,无法随意增加生产量,因此天然气生产企业一般都先和各地政府签订合同,再按合同上确定的供应量制定生产计划。所以,一旦出现突然大幅增加需求,势必造成天然气的短缺。

  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天然气供应紧张这一难题,仍需通过多辟来源、改变供气结构、增加储备等长效办法。比如,上海近日通过西气东输获得的天然气供应量,比起上周也有大幅度下降,但从马来西亚等地购买的液化天然气LNG,在五号沟码头和洋山港码头液化天然气气化装置的作业下,已经开始全面供气,这几天仅这两个码头的供应量就可达600万立方米/天,为全市天然气保障供应提供有力支援。而洋山港上海LNG项目二期工程竣工后,将有300万吨天然气供应上海,彻底改变上海目前的供气结构。目前广东、福建等省也都已开始从国外进口液化天然气。

  对内陆城市来说,要解决天然气“气荒”,或可通过建立大型储气设备实现。如武汉市全长240公里的天然气高压外环线工程今年12月起即可储气,届时用气压力将会大大缓解。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年丰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当前全国天然气紧张情况下,应采取多形式的双燃料或混合燃料,如油气同用、电气同用等,以减少对天然气过度依赖。另有专家认为,当下国内天然气定价过低,影响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中石油日前透露,即将出台的新定价机制,可能将把天然气价格与原油及煤炭价格挂钩。这一举措,或将成为解决“气荒”的最有力武器。

  呼唤“低碳生活”方式

  在南昌,17日至21日,一个名为“低碳与生态技术”的博览会“高调”举行,3000多个展位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环保、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各项成果,一波又一波观众,亲身体验到了“低碳”生活魅力。

  而在上海,近日申能集团与位于闵行区的仁济医院(南院),就500KW的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达成协议,系统运行后年节能率20%以上。此外,申能集团还与地处世博园周边地区的啤酒厂,合作实施厂区煤锅炉改造项目———天然气管道铺设配套工程,年节能率也是20%。这两个项目预计每年将节约标煤7360吨,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碳12370吨,减排率30%,大大促进世博园区周边空气质量改善……

  “低碳生活”体现在衣食住行乃至生活各种细枝末节。专家以“交通”举例,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生活中要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地铁。

  过“低碳生活”,就是要想各种办法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雪灾等不可预期,当下就是要养成“节电省气”的习惯。专家认为,此次一次短暂的天然气告急,或许能使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长远的改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