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居民阶梯电价最快明年实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03:06  第一财经日报

  推进电价改革相关文件正征求意见

  汪时锋

  国家发改委昨日宣布,自2009年11月20日起,将全国非居民用电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2.8分钱。各地区、各行业电价调整标准有所差异。

  此次暂不调整居民电价。但发改委已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以促进节约用电。发改委官员称,阶梯式电价最快也要到明年才可能实施。

  不得不调的居民电价

  在昨日就电价调整答记者问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直言,从供电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现行居民电价是严重偏低的。

  一般而言,电压等级越高,需要变压的次数越少,供电成本越低;电压等级越低,需要变压的次数越多,供电成本越高。居民用电一般位于电网供电最终端,不仅电压等级最低,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力系统高峰时段用电,因而其供电成本是最高的。

  国外居民电价一般是工业电价的1.5~2倍。而我国长期对居民用电实行低价政策。据统计,2008年全国居民用电平均价格为每千瓦时0.50元左右,既低于工业电价,也低于平均电价。目前较低的居民电价,主要通过提高工商业用电价格分摊成本实现的。

  该负责人认为,长期下去,将既加重工业和商业企业的用电负担,影响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又导致经济条件好、用电越多的家庭补贴越多,经济条件差、用电较少的家庭补贴越少的不合理分配。

  “这在电力行业内部称之为‘交叉补贴’,居民每用一度电,都要靠工商业高电价进行补贴,”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对记者表示,“中国居民电价偏低,而工商业电价偏高,所以必须得到一个结构性的调整。”

  先建机制 再谈幅度

  不过,在以往调价时,大幅度提高居民电价又受到居民承受能力制约,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电价调整十分敏感,让政府的价格“指挥棒”屡受掣肘。

  有鉴于此,此次发改委没有调整居民电价,而是希望先“治本”,再“治标”,先扭转价格机制,再调整价格幅度,而治本的方法即实行阶梯式电价。

  实际上,阶梯式电价不是新生事物,包括四川、福建、浙江等省都有实施。在2004年,浙江实行阶梯式电价的调价办法中就规定,居民月用电量低于50度部分,电价在以往基础上不调整;51~200度部分,电价上调0.03元/度;超过200度部分,电价上调0.10元/度。

  一般而言,当时浙江省内用电低于50度的大多是低收入居民,用电超过200度的大部分是高收入居民,阶梯式电价就在不影响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扭转了电价的指导作用。这或许能成为其他省市调价的一个范本。

  韩晓平对记者表示,在全国都实行阶梯式电价,比在各省分别实施的难度要大很多,因为各省的情况并不一样。“比如说电量阶梯的划分、受惠人群的划分、电价调整幅度的确立等工作,如果没有地方参与是难以完成的。”韩晓平称。

  发改委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将在居民电价调整上予以“自下而上”的新思路。

  据记者了解,昨日就此次电价调整的新闻通气会上,发改委的官员介绍了此次的政策实施路径,即让各个省市结合自己的情况拿出居民阶梯式电价可行性方案,提交给发改委后再由发改委报国务院同意,最后严格履行听证程序、报批后实施。

  “据我估计,最快也要到明年了。”该官员说,“阶梯式电价有一条可以明确,就是当地平均用电水平以下的家庭,基本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第一步我们主要是推机制,然后再逐步运行。”

  这样的实施步骤,将打破电力定价权被国家发改委牢牢掌控的局面,更能迎合电力价格地区间差异的特点,同时调动地方在电力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电价调整方案实施前,各省已经于本月初在北京召开了讨论会议,同国家发改委探讨了各地开展阶梯式电价的实施思路。

  电价改革正在征求意见

  韩晓平对记者表示,居民实行阶梯式价格的改革其实是国家整体电价结构性调整的一部分。

  发改委在昨日的答记者问中也证实,他们已经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这也是对此前市场中电价改革传言的首次回应。

  按照发改委的思路,未来将对发电环节、输配环节和售电环节分别实施改革措施。经过初步考虑,发改委拟在发电环节,实行“三试点一放开”,即进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建立市场平台进行双边交易以及选择部分电网开展竞价上网试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放开新核准机组上网电价。

  在输配电环节,逐步开展按“成本加收益”办法核定电网输配电价的试点,强化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约束机制。

  在售电环节,继续优化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减少交叉补贴,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引导用户合理用电的销售电价体系。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