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联手新能源 电动设备市场等待引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9日 02:46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志强

  一周前,Jonathan Read意外地收到了加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团的邀请。作为美国最早的一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司Ecotality(OTC:ETLY)的CEO,他兴奋地预感到了潜伏其中的巨大商机。

  答案在11月17日正式揭晓,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后,双方联合发表了长达6400多字的“中美联合声明”,其中有1782个字涉及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双方将在新能源的7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让Jonathan Read尤为欣喜的是其中关于电动汽车的短短130字,根据“联合声明”,中美启动电动汽车倡议,以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此外,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

  “中美双方还有很多具体计划正在进行中,接下来大家会看到更多的新消息和细则出来。”11月18日下午,Read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企业家30人代表团一员,Read是惟一一家做电动车基础设施的公司,他刚刚参与了中美企业家和政府的讨论会。

  “我认为中国政府会大力推动电动车,因为在内燃机车时代,每辆汽车都像一个小烟囱,电动车时代将结束这种高污染的状况。”Read表示,目前中美两国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度极高,在美国汽车消费的能源比重高达70%,因此中美两国对清洁汽车的快速利用拥有很大的共同利益。

  电动车市场的非线性增长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行业,在美国电的成本是汽油的10%,此外除了对温室效应和污染帮助,对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帮助。”READ说,在电动汽车这个诱人的蛋糕中,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决定蛋糕的大小。

  电动车市场要发展起来,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基础,用户在哪里充电,怎么充电,谁来支付充电的费用,怎么设计,这些都影响着电动车用户的增长。

  然而,基础设施充满挑战,它牵涉到不同的部门:发电公司、汽车厂商、政府、用户,要跟各个方面协作好,需要相当多的经验,“人们认为设施很简单,但是各个城市和城区的状况都不同,电厂怎么控制电网,用户在停车场商店怎么充,都要很好布局需要研究,并综合处理。”READ说。

  尽管复杂,一旦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好,将牢牢吸引用户,比如在iPhone上,用户可以找到哪些充电站可以用,哪几个电站是空闲的,并可以预定,过去后可以选择慢充,停车去吃饭,充完后短信通知,就可以回来取车,如果选择快充,10-15分钟就可充好。“这并不是遥远的梦想,这样的充电环境建设,1-2年后就可以做到,我们计划是1年内形成雏形。”READ说。

  不久前,Ecotality刚刚获得了美国能源部一个1亿美元的合同,为美国5个州的10个城市铺设电动车的基础设施。“根据‘联合声明’,接下来,我们将很快把这些经验带到中国。”READ告诉记者,这次来华他将跟中国几座有意向的城市商讨电动车设施建设的内容。

  READ预计,2015年,包括纯电动和混合电动汽车,北美市场上的销量能达到30万,到2020年,美国市场的新车销售的比例可达15%,将近200万辆电动车,根据经验,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一辆电动车,需要2.5个充电器,这个比率会在之后的10年内下降到1∶2,但仍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市场。

  Pike Research最近发布的行业报告《电网上的电动车》(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Grid)预测,到2015年,全球电动车充电设备市场将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19亿美元的产业。

  “电动车市场现还在早期,但它就跟十几年前互联网的发展一样,一旦到了某个点,将摆脱线性增长,成爆发式增长。”READ认为,这将是一种类似病毒式的增长,比如当沃尔玛提供了充电站后,为了避免客户的流失,家乐福等其他的商场也不得不跟进,这在娱乐业、饭店等行业也是如此,“这个爆发点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还不清楚,但是它的到来会早于大家的预期。”

  电动设备“中国造”

  Pike Research在报告中预测,2015年,中国的充电设备年销售额将占全球的47.8%,可望成为充电站部署安装的全球领先国家。

  “中国3-5年一定会成为电动车产业大国。”READ对此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尽管美国最早推电动车,但是此前的进展比较慢,如今全球第一个推出电动车的反而是日本车厂,如日产明年第三季度将在美推出首款商用电动车,不过中国将是未来电动车的大赢家。

  尤其是在跟中国的北京汽车、上海汽车等汽车厂家接触后,READ坚定了看好中国的信心,他认为,首先在对电动车至关重要的电池上,未来全球的绝大部分将是中国制造。

  其次,中国市场将迅速增长,一家中国汽车厂商曾乐观地告诉READ,目前中国的汽车销量达到1300万辆,已经超过美国,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能达到5000万辆,就算是3000万辆,电动车的比例只要有10%-15%,这也是惊人的市场。

  此外,中国政府的推行力度和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READ建议,中国电动车业的发展可以借鉴韩国、日本在汽车产业上的发展路径,先从中低档的产业切入,等做大之后,再向高端进军。

  今年7月份,赛伯乐投资透过其关联公司与Ecotality在深圳一起成立了名为绿谷的合资公司,双方共同投资1500万美元,以支持ECOtality在华开办电动车充电系统的生产和分销业务,目前已经开始给国内几家城市设计方案,在天津的一个制造厂也已经在建造中。

  “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中国公司的订单。”READ透露。实际上,赛伯乐投资是ECOtality的大股东之一。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中,在太阳能领域曾出现过多晶硅产能各地一哄而上,并大量过剩的局面,在电动车的发展中,是否会出现类似的一幕?

  对此,READ认为,中国的电动车设备市场将超过美国,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10-20年内应该不会出现,“在电动车的饱和率达到50%之前,我们应该不用担心”。

  中美标准对接

  在电动车市场即将启动之际,由于美国已经有多年的积累,中国是否会陷入像芯片那样,核心技术被美国公司所掌控,中国最终只成为一个进口和销售市场的角色,这成为业内不少人士的担忧。

  对此,READ认为,在核心技术上,电动车的技术积累和超越要比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容易,内燃机技术的积累要花很长时间,西方国家在此已有百年的积累,而电动车最核心的是马达,这是一个简单得多的技术。在美国,新成立的创业公司往往从做电动车开始,因为内燃机的技术挑战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在电动车上花如此多精力的原因。

  “此外,中国在电机发动机、电池及整车建设上,都有了很强的能力,目前除了一些感应系统等局部需要进口,大部分都可以自己掌握。”因此,READ认为,中国3-5年的赶超中,不光是数量上的增长,核心技术也会随之积累,“中国处在跟其他国家一样的起跑线上,并且中国有着自己的优势。”

  目前,在电动车产业的电力传输、充电接口等各个环节中,中美日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但是今后中美采用相同的标准将成为方向,而欧洲标准与美国的区别不大。READ透露,中国的电力公司以及相关的链条公司中,大家已经达成了倾向于跟美国标准对接的意向,因此今后双方的合作将加深,最终的目标一定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标准。

  实际上,在此次中美“联合声明”中,便列入了“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内容。

  广发证券的一份研究认为,在新能源和低碳领域,“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而美国则以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方向,公报如此具体地列出电动汽车等合作发展规划,是因为对此有共识,今后双方在电动汽车方面统一标准、技术攻关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不只是技术输入的角色,中国也将不断的积累,并成为技术输出者。”READ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