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研究机构频发报告透露楼市政策调整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6日 00:52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记者 刘秀浩

  短短一周时间里,多个政府机构就房地产问题发布报告,其主题均围绕房价增长过快对整体经济以及楼市健康的影响,要求政府出手进行住房政策调整。

  昨日,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从体制为切入口 多角度促居民消费》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的住房制度已经使得居民住房支出增长过快,从而挤压了其他消费,因此建议对目前过度市场化的住房政策作出必要调整。

  报告称,199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商品房销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由以前的5%、6%左右,迅速上升到15%以上。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土地的价格。在1998年房改之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基本上没有价格,土地不参与社会的再分配。但1998年之后地价不断上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开始参与社会再分配。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是企业与政府受益,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上升,而居民占社会总储蓄的比例下降。

  报告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最重要经验和教训是:住房市场化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但过度的住房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导致低收入群体买不起住房,还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扭曲了经济结构。由于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过快,使其他消费受到严重的挤压,结果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为此,要想真正促进消费的增长,需要在住房政策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正确处理住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稍早前,国土资源部网站10月10日发表一份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人员撰写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目前的“价涨量跌”是房地产业的一个警讯,政府应该着手进行政策调整。

  报告称,7月份商品房市场出现“价涨量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犹豫、彷徨和观望心态。商品房价格偏离实体经济的过度上涨,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不利的,消费者将再次预期价格的不可持续,从而强化了部分潜在购房者的持币待购行为。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适当的政策应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最终将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从解决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这一根本问题入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消除房地产行业泡沫膨胀的推动力。

  在这份由土地部门给出的调控建议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政府应严控企业囤积土地,促进及时消化闲置土地。“对于不顾风险盲目进入,或指望后期修改规划和囤积土地以待升值的企业,应坚决抑制其行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