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实际上就是回归到消费者立场上,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得以这个立场为基础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2008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934.5万辆,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总产量已经达到825万辆,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1200万辆以上,有望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一。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产业60年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汽车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日本、欧洲的汽车市场均受到重大影响。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算得上一枝奇葩,但也面临诸多风险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希望进一步深化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业健康发展。那么,严峻形势下的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值此汽车工业发展60周年之际,《法人》记者专访了汽车产业专家贾新光先生。
两条腿走路
众所周知,只有发展自主品牌才是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从我国汽车产业起步之初,自有品牌战略就始终伴随着汽车业的发展。
在贾新光看来,自有品牌政策确是在我国汽车产业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建国以来,我国汽车业创造自主品牌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即使在曾经很困难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简单来说,就是应该‘对外合作’与‘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从目前来看,我觉得我国汽车产业的这两条腿基本上还是平衡的。”贾新光告诉《法人》记者,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外合作与发展自主品牌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全球汽车市场都是如此,大家都是在一边发展自主品牌,一边与优势品牌合作。只有这两条腿都走好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发展起来。
一直以来,“市场换技术”都是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有效促进因素,在贾新光看来,正是这一策略极大提高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但是他认为如果要换取更高级的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能力,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首先是我们用市场确实换来技术了,比如一些初级制造技术,生产能力等等。但问题关键还是看要换什么?”贾新光对《法人》记者表示,原来我国拿市场换来的大都是制造技术,而开发技术是拿市场换不来的。
“现在拿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标志就是我国加入WTO。”贾新光表示,入世之后,国内汽车市场更加开放,之前的高关税等保护门槛逐步降低,再拿市场换技术已经不合时宜。
关于自主品牌的发展,贾新光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他认为,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在促进自主品牌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但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拿出更为实际的举措,比如对产业的补贴。
“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原则上禁止各国政府对汽车产业进行补贴,但是有两个环节属于例外,一个是环保,一个是开发。”贾新光表示,政府在上述方面的投入还应该继续加强。
政府的角色
“应该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还不是很大。”贾新光认为,尽管国外市场疲软,但受国内需求的拉动,中国汽车市场前景依然明朗。
2009年3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加大对汽车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举措。贾新光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国家在此时出台此政策,一方面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在产业结构、自主研发能力等方面做些调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汽车工业为整个GDP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我认为这个《规划》只是一个指导思想,而从影响方面来讲,政策必须是实的才会有效果。”贾新光对《法人》记者表示,《规划》内关于汽车市场的一些政策刺激,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关于调整产业结构,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相关投入。
“政府一直都在强调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实际上我觉得,汽车工业固然很重要,但它还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和石油、民航这样的产业是不一样的。”贾新光认为,与石油等相对稀缺的资源性产业不同,汽车产业并不具备垄断性质。从全球范围来看,除美国这样的特殊情况外,一般国家的汽车产业都没有太多国有痕迹。
贾新光表示,在国内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就属于由国家控制的一类物资,汽车产品的生产、销售都由国家控制,不允许私人进入市场,也不允许私人占有。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都很难改变,产业内很多决策往往还要靠政府来决定,但实际上这些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我觉得政策上我们国家干预的太多,实际上等于不相信‘无形的手’的力量。”贾新光表示,汽车工业本身规模大、产业链条影响比较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全球来看,其本质仍是一个消费类的、竞争性的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来运作。
回归原点
关于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所走过的路程,贾新光以1979年为分界线,引用“两个30年”的概念加以阐述。
“前30年中,汽车工业等于就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在发展,形势非常艰苦。”贾新光表示,而在后30年中,我国汽车工业有了两个巨大的转变:一个是改革开放对于汽车工业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私人汽车市场的崛起。
贾新光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美国已不是什么问题,美国全国人口只有3亿多,而我国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13亿人里,只要3亿人买车,我们就可能超过美国。
当然,市场规模只是竞争的一方面,贾新光认为,现在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更高质量的汽车。从市场角度讲就是如何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交通需求;从环境方面来讲,就是环保和节能。
贾新光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也难免走了一些弯路,尤其在切合市场方面,很多情况还有待改善。
“比如SUV车型,我国很多偏远地区是需要越野车的,但也就是普通的越野车,豪华的、高性能的车他们接受不了。”贾新光表示,SUV本来就不是中国的概念,也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概念,其本意是“高性能的运动型多用途车”,就是把越野车和性能很好的轿车结合起来。而现在符合一些落后地区的大众化越野车,恰恰没有人去生产,在我国是一个空白,但却可能是将来汽车市场新的增长点。
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尽管电动车技术早已不是难题,但市场始终未能成长起来,因为根本不具备使用的条件。所以汽车产品必须要能被市场所接受,要实用。
“去年丰田汽车出现了亏损,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战略也提出了思考,叫做‘回归原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贾新光表示,“回归原点”实际上就是回归到消费者立场上,汽车工业要最终发展,还是得以这个立场为基础。
此外,贾新光对于民营汽车领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我国现在的民营汽车企业还是在夹缝中生存,无论是项目获得、资金供给还是对外合作,政策上总体都是向大型的国有汽车集团倾斜,民营企业未获得必要的优惠。
“现在来看,尽管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的汽车工业潜力还很大。”贾新光对《法人》记者介绍,原来有一个很可笑的命题,叫做“如果每个中国人都穿一双皮鞋,中国的牛就没了。”但现在来看,每个中国人都不止一双皮鞋了,牛反而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相信市场的力量。
“大家所说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贾新光认为。
链接:贾新光简介
贾新光,1951年出生,北京人。1978年进入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从事政策研究;1994年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从事市场研究;1998年进入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从事汽车产业研究;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
拥有长达30余年汽车产业研究经验,曾发表关于汽车行业的论文、专著1000多篇,是国内著名的资深汽车产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