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代表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现代符号中,还没有一个产业像汽车这样——能唤起全体国人的热情和忧伤,承载一个民族的梦想,并且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凌乱而坚定的脚步整整走过60年
文 本刊记者 阮加文
在经历了60个春秋的困顿和行动之后,中国汽车业2009年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腾中觊觎悍马,吉利钟情沃尔沃,尽管这些并购新闻在汽车领域常常被传为有名无实的胜利,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凿无疑的: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告别蹒跚学步,并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而坚定前行。即使是在腾中、吉利这些民营公司看来,曾经让其仰望的那些首屈一指的汽车品牌也不再高不可攀。
与日本汽车同步起跑的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虽然未能创造出全球性品牌,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打造“中国底特律”的憧憬。半个多世纪以前,共和国主席亲笔为一汽的奠基题词,成千上万的人满怀热情从全国各地来到长春,豪情万丈地投入到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厂基地的建设之中。时至今日,一些老北京还记得40多年前中国第一批红旗小轿车不远万里来到京城的情景。修长的车身,车头的经典标志,古宫灯造型的尾灯——正是这么一辆极富中国韵味的小轿车,成为无数中国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万众瞩目“红旗”的经典场面只不过是中国汽车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此后经历的四个阶段已经证明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从来就充满探索的深思。从第一辆解放卡车下线到改革开放,从1984年北京吉普首尝合资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三大三小”(三大指长春、上海、十堰,三小指北京、广州、天津)各领风骚,从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到21世纪最初几年的中外车商混战,直至今天民营车企的迅速崛起和国内外车业的并购与重组。这期间的每一个阶段尽管都伴随着数不清的曲折和争议,但中外合作的真谛仍然颠扑不破。这种在夹缝中行走的合资道路,注定是弱不禁风的中国汽车产业求得快速发展的唯一可行道路。没有合资,就没有资金和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在最短时间追上世界汽车的步伐。
无论我们如何评价中国汽车工业这60年来所选择的道路,今天满眼的汽车已经展现了这个伟大行业的繁花似锦。1998年,中国跻身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国行列;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2009年,年产量1000万辆的目标也已近在咫尺。丰田汽车的老板甚至断言,要不了几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毫无疑问,城市里涌动的车流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繁华背后掩饰的是我们的焦虑和忧伤——满大街的汽车有中国的自主品牌吗?通往全球品牌的路还有多远?而这,正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