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吁未雨绸缪,防范玉米价格大幅波动
本报记者 高 原 大连报道
“2009年我国玉米减产已成定局。”9月17日,吉粮集团副董事长姜建华在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表示, 如果排除天气异常的因素,从种植面积考虑,今年玉米产量本来应该比去年多200万-300万吨。
尽管遭遇干旱减产,但由于上年度结转库存达2100万吨以上,短期内能够保证国内玉米市场需求供应。但业内人士担心供求局面会在未来几年发生翻转。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肉、蛋、奶等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技术进步带来的玉米增量和需求增长一定会有一个拐点,三年之内,这个拐点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9月17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同一场合,中粮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栗明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会出现玉米消费量大于产量。那个时候可能需要适量进口。目前,玉米总的来说还是产量大于消费。”
刘永好强调,当拐点到来的时候,再研究玉米的进口问题就已经晚了,所以现在要考虑自给,也要考虑部分进口和出口相结合。
城市化支撑饲料需求增长
作为中国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新希望集团去年一年销售的饲料达到1600万吨,而玉米的需求每年达上千万吨。
“中国2008年粮食总产量大约是5亿吨左右,其中玉米产量是1.61亿吨,小麦的产量是1亿吨左右。而玉米60%以上用于加工饲料。”刘永好说。
作为饲料的主要加工原料,玉米的价格变动与饲料价格形成联动关系,当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时,势必带来饲料甚至肉、禽、蛋、奶价格的波动。2007年中开始的一轮以猪肉价格为标志的价格上涨,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就是饲料价格的大幅上升。
“从1992年开始,我国饲料产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肯定会超过美国,因为我们有13亿人,而美国只有3亿人。”刘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猪肉禽蛋等产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这些需求是刚性的。
饲料需求增长与否还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跟肉、蛋、奶养殖规模相关,二是跟养殖的模式相关。“现在中西部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散养户,散养户对饲料的需求比较小,当这种散养变成规模性的养殖的时候,饲料的需求就会增大。”刘永好说。
刘永好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饲料的总销量下降了5%-6%,原因是由于受到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饲料行业2009年上半年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饲料行业又有所增长,而这种格局将会持续下去。”
供需平衡处于临界点
一边是预期的需求增长,另一边是对玉米供给的不确定。
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目前国内玉米价格相对便宜,所以进口很少,但是当自然灾害、刚性需求增长等因素发挥作用,而产能无法满足需求时,价格将出现大幅波动。
“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但这个平衡处于临界点,国内玉米库存可以满足短期需求,而自然灾害导致供应出现缺口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刘永好认为,现在就应该研究玉米政策,制定一些相适应的措施和办法,当国内出现了玉米价格过高或者过低,出现供不应求的格局的时候,是盲目的限制还是简单的放开?
据栗明介绍,中国加入WTO以后,玉米贸易配额60%是国营企业的,40%是民营企业的。这种配额到年底没有用完就要二次拍卖。
作为民营企业,刘永好表示他的企业目前使用的是国产玉米,配额基本没动过,“因为国产玉米价格便宜,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一直低,当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上价格比较接近的时候,我们也试图走顺这条渠道,做些积极的准备。”刘说。
目前,美国的玉米运输到国内,价格优势还不太明显,但是很多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虽然大部分企业没有直接进口美国的玉米,但是实际上相关产品的进口对中国的玉米市场产生了影响。
“现在说中国的玉米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已经不确切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你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已经紧紧和国际粮食的供销联系在一起,这些副产品的竞争都会对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栗明说。
在他看来,玉米生产、消费都在增长,会带动流通的继续扩张。另外,政府将来会更加灵活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对玉米进行调控,期货市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