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浅析业外资本进入期刊的障碍与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8:04  《传媒》杂志

  两厢情悦正当时

  ——浅析业外资本进入期刊的障碍与前景

  期刊本身之外的业外资本,包括中国国有资本和中国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本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资本,这四类资本介入国内期刊业已有21年历史了,只是鱼不跃,波不惊。开先河的是1988年法国著名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出版ELLE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紧跟的是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个人电脑》,由美国ZD出版公司提供可用的信息。而中国内资进入期刊业,当数三九集团1996年投资千万元参与广东的《新周刊》,2001年唐山署光集团投资《中国企业家》及后来改版的《中国工商杂志》等。

  亟待资本开发的“准处女地”

  据了解,目前中国内地的9821家期刊中合资合办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从统计学上讲,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唯其小才有大,唯其弱才有强。作为大媒体范畴里的期刊,眼下好像一个羞赧的少女,正频频向资本暗送秋波,企盼资本来开发这块期刊“准处女地”。有眼光的业外资本前瞻性地进入期刊,可谓“两厢情悦正当时”,早起步早主动,早投入早收益。

  笔者以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业外资本欲进入“喉舌”媒体,政策面限制很多,操作难度很大,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而可以实际运作的媒体切入点,就是国家已相对开放的期刊业。首先,期刊较电视、广播、报纸而言,出版周期较长,绝大多数为月刊,少部分为半月刊,周刊屈指可数。其次,期刊的政治性、敏感性远不及时效很强的新闻性媒体,对主流舆论影响不大,且可控性也较强。第三,就投资成本而言,资本进入期刊的门槛不高,但投资潜质强,失误风险小。据笔者了解,进入一份期发行量约三五十万的期刊,资本投入1000万元或数千万元即可。这对有实力的国有和民间资本,以及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资本来说,好比“微风吹皱一池春水”,动静不大,却很美丽。

  目前,业外资本已进入的国内期刊几乎为清一色的经济类、商业类和时尚类期刊。这里,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像中国目前期发行量过百万的大刊如《特别关注》、《读者》、《家庭》等这类综合性大众化期刊,可不可以放开一点,也吸引业外资本进入呢?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来讲,我认为是可以破例尝试的。换句话说,业外资本进入期刊,下一步可以向综合性、大众化、影响大的期刊靠近。这是一块根本未开发的“期刊处女地”。

  情相悦,眷难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为何大量丰富的业外资本迟迟不能与心仪的期刊结成情侣呢?笔者以为,这与人们的思维定势有很大关系。首先,只要谈及业外资本与期刊的合作或合资,就觉得政策壁垒森严,这座高山似乎难以跨越;其次,认为期刊作为媒体,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性企业或实体经济那样驾轻就熟,担心资本涉足其中,主动权始终攥在媒体手里,自己总是一个配角。

  以上两个问题或者说障碍,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实事求是地说,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加以解决。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障碍,其实还是业外资本的拥有者和期刊出版社这两个主体,思想都不够解放,胆子都比较小,运作都不很灵活。用哲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自缚其身,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制约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对这种隐性的观念障碍和拦路虎,我们唯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把它搬开。

  其实,传媒产业投资政策早已有所松动。2003年12月31日,国办发105号文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变革意义的文件。第一,从总体上讲,该规定在文化投融资政策方面有两个较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强化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二,2004年1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和《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一系列政策,为我国报刊、图书出版、发行、印刷的投融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条件。表明我国出版发行市场将向内资和外资完全开放,使我国书报刊的分销服务在业务范围、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均被取消。

  十分可惜的是,资本和期刊,二者都对国家发出的重大改革开放信号不够灵敏,一晃就坐失了五六个春秋。资本仍习惯于青睐纯经济领域,眼光比较狭窄,不敢进行新尝试,将一部分资本切割一块给期刊。而期刊本身也因循守旧,没有主动向资本招手示好,满足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所谓“自我滚动发展”,缺乏吸引业外资本参与的胆略和眼光。

  笔者认为,资本和期刊这两个主体,现在都到了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和迈开步伐,进行实质性合资合作的时候了。不要埋怨国家和政府,不要拿政策和体制说事,多从资本和期刊本身找原因想办法,这是开创资本与期刊合资合作新局面的主要路径。解放思想是资本与期刊自己可以握在手中并打开合作大门的“金钥匙”。

  寻找合作的“金钥匙”

  发达国家资本与媒体的融合,已有百年之久。英国《经济学人》和美国的《读者文摘》等大刊名刊,无不有业外资本投入的背景。美国的《财富》、《福布斯》等影响世界的顶级杂志,与期刊本身以外的资本合作,就像手心与手背一样不可分离。毋庸置疑,这也是世界一流期刊之所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简单照搬西方资本与期刊合作的模式是不现实的。但要真正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要打造出一批与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相适应的世界一流期刊,没有巨额业外资本的融入,没有期刊主动与资本的拥抱和联姻,只能如海市蜃楼般虚无飘渺。

  笔者对资本进入期刊的前景是看好的。如果没有三九集团在1997年及时投入千万元资金,《新周刊》很可能早已是人们记忆中的碎片。试想,当初三九集团以远见卓识投资《新周刊》,也许看到了未来的美景,也许就是一种开拓型试验。还有一些名刊大刊据说已有国外资本介入,双方收益也都相当可观。

  资本与期刊合作,尤其是向期发行量高达数百万份的期刊投资,合理评估期刊的品牌价值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有待于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业外资本,无论是中国国有资本或民间资本,还是外国资本或中国港澳台地区资本,循序渐进地与综合性大众化期刊开展合作,在确保刊物质量稳定提高,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先广告发行,后投资入股,可以相信会有一片美好前景的。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