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钢企上书中央质疑中钢协谈判策略

  尽管已经和小型铁矿石供应商FMG达成了降价协议,但中钢协仍然于近日再度召集旗下参与购买长协矿的大型钢厂主要领导召开会议——有了FMG,中方仍然需要各大钢企最终敲定与力拓等三大铁矿石卖家之间的协议价格。

  一些行业专家和钢厂人士已经撰文并上报中央,指责中钢协在此轮谈判中“有勇无谋”,缺乏谈判智慧,一味地强制铁矿石卖方接受降价40%的要求,导致多次丧失谈判机会,甚至提出,有必要更换中钢协涉及铁矿石谈判的主要领导。

  两次错失时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钢铁行业人士指出:“虽然出面谈判的是宝钢,但是中钢协是幕后指挥,中钢协曾经两次错过价格谈判机会。”

  “一是2008年末,全球钢铁行业经营下滑,中钢协由于一味坚守降价40%的‘一口价’,导致新日铁最先与三大铁矿石巨头谈成降价33%,使得随后的价格谈判陷入被动局面。”这位人士说。

  按照以往铁矿石谈判的规则,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与新日铁、浦项、宝钢等买家进行车轮式谈判,一旦某两家形成价格协议,那么其他谈判立即终止,自动执行其已经形成的协议价格。

  另一次机会在2009年初,钢铁行业依旧保持着不景气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要稍微灵活一下,不再死守40%的要求,也可能谈成不错的结果。”前述不愿具名的钢铁业人士指出。

  在这一时机同样错过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迅速回暖,这一现象让铁矿石卖家马上感知,中国的需求异常强劲。此时此刻,铁矿石卖家很难再向中方作出让步。

  降价只是“一叶障目”

  “即便两拓给中国企业有所优惠,也将十分有限。”一位行业专家对于钢厂老总们密会谈判价格一事不抱太大希望,“按照最好的情况,即便是接受40%的降价,也只是比降价33%便宜了几个美元,海运费一旦涨价,这些优惠完全化为泡影。”前述不愿具名的钢铁业人士指出。这也是业内人士撰文指责钢协的原因之一。

  必和必拓人士向记者表示,新日铁与必和必拓的合作,不仅仅是在铁矿石领域,包括海运费和焦炭,全部采用长期协议的价格进行合作。而海运长期协议一项便能为新日铁节约巨额成本。

  在这一点上,不少中国钢厂却已失策。“今年很多大钢厂放弃了海运长期协议的租船模式,采用即期租船的形式。”中国租船公司业务负责人透露。年初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运费是10美元/吨,现在价格已经上涨到30美元/吨,这让中国钢厂付出了更大的运输代价。因为缺少海运长期协议,“运输权掌握在发货人的手里,所以发货人随意价格租船,中国钢厂必须照单全收。”

  高额的谈判成本

  由于中钢协一直坚持“一口价”——降价40%,力拓、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对于与中方的铁矿石谈判已意兴阑珊。眼看谈判濒临破裂,宝钢紧急与铁矿石新兴企业FMG签订了35.27%的降价协议,被认为是中国铁矿石谈判的阶段性胜利。

  然而FMG的优惠是有条件的,中国答应在9月30日之前以FMG“可接受的条件”提供55亿~6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价格有效期为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两拓很快表示不会跟随此价格,让铁矿石谈判的最终结果扑朔迷离。对于这样的博弈结果,“不仅仅是中钢协缺少经验,同时也可以看出是中方始终没有健全自己的研究机构。”一位行业内人士指出,两拓有庞大的研究队伍,连韩国浦项也有研究机构,而我们的模式只是每个钢厂出一个人去开会而已。 据《中国经营报》

  □财经观点

  LNG交易不足令中澳关系回暖

  在中国与澳大利亚政治关系急剧冷却之时,中石油与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签署500亿澳元液化天然气(LNG)购销协议,多少令人以为两国关系有了转机。但要说这足以令两国政治关系回暖,恐怕还为时过早。

  每一年中澳之间的重大能源项目交易,总是伴有高层领导人的见证。而眼下这桩交易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待遇”。

  2002年8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中海油深圳大鹏LNG项目,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气田中标,获得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万吨LNG、为期25年的合同。

  2006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澳大利亚之际,与霍华德会面,并签署了从澳大利亚进口铀的协议。

  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其间,中石油分别与壳牌、伍德赛德签署协议。

  而中澳液化气交易消息传遍世界之后,8月19日晚间,新华社才发布了报道。

  从中澳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交往来看,2009年也比以往逊色许多。陆克文2007年底当选澳大利亚总理之后,2008年与温家宝有一次会面、一次电话,与胡锦涛有两次会面,2009年迄今为止尚未与这两位中国领导人会面。

  在中石油签署购买LNG交易之前,因澳大利亚为热比娅发放签证参加墨尔本电影节,中国立即取消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的访澳计划。这令经历过中铝入股力拓受挫、力拓中国员工涉嫌窃取情报折磨的中澳关系再度坠入谷底。

  专家认为,中澳对对方的市场都有巨大的商业需求,双方已建立了稳固的互补型经济关系,并且都已意识到,不将生意和政治混为一谈是对中澳来说较为恰当的选择。可是,生意与政治又如何能够完全分开?对于依赖资源出口的澳大利亚,生意也就意味着政治。 据《财经》王欢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