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点 转型才能“强身健体”
□ 本报记者 吕 东
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态势,我国银行业抵御住了各种不利影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与各国银行的低迷形成了强烈反差。其中,一直被称为我国银行中“生力军”的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也保持了喜人的发展态势。西安市商业银行更是如此。
根据日前揭晓的香港《亚洲周刊》“亚洲银行三百排行榜”显示,西安市商业银行以纯利增长率500%居首。面对如此优良的成绩,以及扩充版图的推动下,近年来商城行更名大潮愈发汹涌,通过更名为其未来A股市场上市打下伏笔已是各家必做功课。然而在一片乐观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冷静心态顺利转型,才是摆在各家城商行面前的必经之路。
城商行业绩水涨船高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对城市信用社的重组,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商行数量达到136家,总资产超过4万亿元。
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实力有所增强,并在2008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320亿元;存款余额3392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85亿元,不良贷款率2.33%;城商行总体和单体均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全年税后利润407亿元;化解历史风险取得突破性进展;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2%;拨备覆盖率114%。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4.49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6.5%,净资产达到2772亿元。
100多家城商行整体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各项经营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以刚刚夺得增长率全亚洲银行头名的西安商行为例,该行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26.48亿元,资本充本率由2007年的8.84%猛增至2008年末的12.72%。而公司2008年末的总资产也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
为上市频频更名
各地城商行的业务迅猛发展,也使得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发展,开始实现跨区域经营,力求做大做强。最为明显的则是目前愈演演烈的更名上市潮。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只要注册资本达到十亿元人民币,即可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并且允许商业银行更名,而设立城商行仅需一亿元人民币。所以,很多城商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充资本金后,便纷纷进行更名。如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更名齐鲁银行等等。
“××市商业银行”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被限制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各城商行迫切希望通过更名淡化地方色彩,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那带有明显地域标记的名字就迫切需要改掉。这样将有利于随分支机构增设而在新的地方迅速培育自己的品牌形象。此外,简单易记的名字也将使其摆脱浓厚的地方色彩。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那些业绩快迅发展,上市步骤按步推进的大型银行相比,有些城商行纷纷扎堆更名也有跟风之嫌。有的城商行更名目的不明确,只是随大流、跟风式地追求时髦;有的只是简单地变更名字,而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发展策略并无实质变化。
应对风险转型才是根本
尽管部分城商行业绩及规模持续扩大,但面对新的挑战和竞争环境,我国城商行发展还是面临不少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城商行还需要进一步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目前城商行发展面临几大挑战。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还在蔓延,随着经济和企业不景气状况的持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也相应系统性地提高;此外,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风险隐患也在增加,城商行也概莫能外。而目前城商行的大幅扩充版图的行动都将为将来的业绩能否稳定发展带来很大挑战。坚守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信贷集中度等风险管理底线才是各家城商行的迫切需要。以防盲目跟随大行信贷扩张的步伐,埋下风险隐患。
业内人士表示,城商行急需要实现管理和业务转型,以往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的转变。应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优质服务,凸显自己“区域化”的特色,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优势业务。城商行是银行中的中小企业,从服务上讲,也应当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落脚点,如果把中小企业这块业务做实,才能在竞争中更有优势。明晰的市场定位,特色的金融服务,创新的业务品种,高效的执行团队是城商行应对挑战实现顺利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