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领导人认为,面板产业发展就怕遇难退缩的“方便面文化”,但从韩国及台湾的经验来看,其实面板业最怕的是“该并不并”
文 | 本刊特约撰稿 张殿文
多年前在台湾台南的小酒馆里,和一批来自日本的面板工程师聚餐。吃着刚上岸的生鱼片、小酌着烧酌清酒,耳边音响传来的是一首首日本六十年代名歌星美空云雀的“演歌”,其中一位工程师说:“啊,台南真像是日本京都的风味啊!”
台南是明朝末年郑成功登陆台湾的第一个城市,所以拥有台湾第一座孔庙等古迹,也是台湾奇美电子的大本营。这群日本工程师其中有的年轻,有的快六十岁了,一辈子都钻研这种面板的技术。按照当时奇美的说法,为了让他们好好的把技术留在台湾,所以连下班后都尽量安排有日本风味的饭馆,让他们不会太想家、好好长驻台湾。
这些以技术自豪的工程师没想到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位“科技浪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桥本孝久,前美国IBM面板工厂I.T总经理(当年IBM是全球最大的笔记型计算机公司之一,但是占笔记型计算机成本三分之一的面板技术还是非日本人莫属),怎会想到后来这座工厂被奇美电子买下,十年之后,奇美电子又把这座工厂卖给了SONY。
再从媒体上看见桥本孝久,他已经成为了中国三大面板公司之一“龙腾光电”总经理,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到昆山调研、参观龙腾光电时,他还特别到门口迎接。同样是面板业的外籍经理人,还有京东方的韩国籍首席营运官崔炳斗,他从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集团旗下的海力士(Hynix)时进入京东方,2005年还获“长城友谊奖”,表彰外国专家对中国的贡献。
不管是日本的桥本孝久,还是韩国崔炳斗,毫无疑问都是兼具辈份和资历,身怀绝技的业内高手,但是他们照样必需面对全球化产业的分工结果:个人的一生绝学,反而是他们出走国界的理由。
桥本孝久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日本现在已经没有这项技术的发展空间了,希望这项我一辈子钻研的技术能在台湾开花结果!”
大陆市场有多“深”
所谓“发展空间”,其实就是“市场”。现在台北信义计划区(相当于北京金融区)科技产业投资办公室里最流行分析的,是大陆市场的面板市场“胃纳量”。许多机构都推算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年成长率将达15%以上,以中国2009年2000万台TV出货量计算,面板出货量可在800万片(以三十二寸大小切割)。
台湾许多产业人士都不讳言,中国大陆“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促使台湾面板厂在全球TV面板市占率增加,也解救台湾在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首季的面板产业低潮。特别是台湾排名第二的奇美电子,2008年第四季亏损高达约15亿元人民币,2009年初一度传出要和排名第一的友达合并,但是“家电下乡”反而使台湾面板厂多了一块市场,目前奇美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将可达总出货量的38%!而由台湾面板厂商生产的面板,占大陆电视面板总需求量比重超过一半。
中国大陆市场之“深”,台湾填不满。就算大陆厂商京东方2010年底最快推出6代线、其余的产线最快也将2011年开出,但台湾拓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秋纬表示,未来中国大陆对台湾采购面板需求量,精算后仍有缺口500-800万片,台湾面板业者仍存有大好机会。过去台湾有30%的产能,主要是外销韩国,但是韩国LGD与三星新世代面板厂产能预计2011年后全面开出,将可满足韩国厂商自身电视、显示器的面板需求,届时恐将削减韩国对台系面板的采购量。
从韩国、台湾经验看大陆厂商出路
大陆市场正展现它的“深度”,但需要讨论的是,这个“深度”为什么反而救不起自己的公司?
7月中旬,韩国LG面板厂商LGD(LG Display)召开分析员说明会,按照LGD的数字估算,韩国面板厂在第二季率先转亏为盈。
韩系面板厂挟着品牌与通路,扮演面板批发商的角色,品牌厂商在市场需求大增时,优先采购自己的产品,除非产能不够时,才向台湾采购,这是韩国厂商赚钱赚得多、赔钱时赔得少的第一个原因。
但是日本也有品牌,为什么还是败在韩国手上?回溯1980年代,日本就开始制造出比美国还要便宜、普及的面板,包括NEC、日立、三菱、夏普等都有相关的专利和技术。90年代,日本囊括了全球九成以上面板产能,一直等到1995年韩国政府决定投资面板业,在第2代TFT-LCD生产线的基础上,大量投资3代以及3.5代面板生产线,但一直到1997年,韩国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不到8%。
从科技史演进观察,其实面板首先大量使用是在笔记型计算机上,韩国是最早抢进笔记型计算机代工的国家之一,拥有了这项生产技术,就能保障零件的来源不缺。
随着90年代后期之后全球笔记型计算机技术成熟、市场崛起,韩国的面板产业开始大量供应美国、日本,接着遇到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韩元大贬2/3,反而倍增了出口零件报价的竞争力,以韩元计价的面板,变成美元时可能只有日本面板的一半。
市场起伏的机遇,成为韩国这个以坚韧性见长的民族的机会。三星、LG为首的韩国企业开始以规模经济的成本从日本手中开始抢下面板市场,从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中,韩国面板营收暴增三倍,全球市场的市占率更达到了40%,比当年的8%成长了五倍,奠定了韩国在面板产业的领先地位,从此,面板也像半导体一样成为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缺一不可的“景气产物”。
这一切台湾公司也早看在眼里,当日本面板公司因为成本不敌韩国而开始溃散时,台湾企业迫不及待接收日本技术人员。知日派如奇美许文龙者,早从1996年就决定从传统石化业跨入面板相关产业,凭着和日本沟通无碍的语言优势,吸引许多退休的日本技术人员准备到台湾寻找“第二春”,按照许文龙当初的构想,原本还要在台南盖“日本村”,让上百位日本技术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说韩国胜在以大举投资的经济规模来降低成本,台湾则是懂得在经济规模的起伏之间,找出最佳的投资策略,不畏面板成为景气循环的产物。
事实上早在2002年,台湾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就做出论文,研究奇美电子的投资模式。论文说,和奇美集团过去经营石化业时投资的方式相似,奇美都是看准了景气循环,在低点投资,在高点获利,才能确保赔钱卖出时,成本最低;价格最好时,单位规模又取多。而大陆厂商,正如中华液晶网总编辑张新岗评论指出:“大家赚的时候它不赚,大家不赚的时候它亏得最多。”
“景气循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一课,不过要把这一课上好,确属不易。尽管奇美电子做了五十年石化产业都还是“入门生”,还比不过友达的修为。
友达之所以更能应付科技的景气循环,来自于台湾的半导体经验。友达集团直接从宏集团、明基集团投资成立,对于整个科技业的上中下游了若指掌,事实上不只是明基董事长李耀,连联电集团的董事长曹兴诚、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都了解“科技业景气循环”的来势汹汹,否则以他们两人的经营成绩和资历,也都是科技业一方之霸,却分别在2001年和2006年,分别将旗下的面板公司(联友光电、广辉电子)并入李耀的友达光电,就是了解:除非合并,否则不足以对抗科技业的景气循环。
所以,当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指出,面板产业发展就怕遇难退缩、怕“方便面文化”,他举例三星发展TFT-LCD产业初期曾连续亏损七年,但韩国产业银行始终给予支持,甚至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次注资上百亿美元,但从韩国及台湾的经验来看,其实面板业最怕的是“该并不并”。
除了韩国三星之外,LG也和欧洲最大的飞利浦面板部门合并成为LGP,连韩国和荷兰公司为了生存都可以跨洲合并,国内的三四家业者合并也不是问题,不管合并是为了资金、经营规模还是市场,合并其实只是对抗下一波景气循环的基本的手段而已,因为经过这一波不景气,大者更强,落后者要追得更辛苦。
不可否认,中国是全球未来主要TV市场,市场是光明的。目前扩厂最为积极的就属中国业者本身,中小尺寸面板厂往内陆移动,大尺寸面板厂则开始在沿海布建;2007年已宣布建厂的产线就高达9座,其中有3座4.5代线,6代线以上6座,扩展迅速,但每一座厂的前景似乎都是黑暗的。
韩国产业也观察到了,如果台湾有应付科技业循环的能力,未来TAIWAN变成科技界的“CHIWAN”,会形成什么样的力量?
不管是桥本孝久,或是崔炳斗,对于有一天京东方和台湾厂商合并,或是上广电和韩国厂商合并这样的结局,恐怕不会意外,他们下一场的战斗规模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