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车企重组开锣 中国力量戏份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 15:57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王刘芳(以下简称记者):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车企市值极度缩水,从价格看似乎可以去抄底、捡漏;可是深入考量,美国车企剥离的都是亏损业务,放眼望去,好像遍地都是“包袱”,又无“漏”可捡。中国汽车企业究竟要不要在此时出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中国经济总量正在赶超日本,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我们在对外投资的总量上,仅仅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德国的二十分之一。这是一组不匹配的数据。现在兴起的并购浪潮,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必然有新兴的力量来替代已经生存不下去的企业。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这是我们必须要走出去的一步,也是迟早要走出去的一步。

  从一个小孩到成人,不摔倒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害怕摔倒,就不让小孩学走路。同样,在并购中,付学费是必然的,不能因为害怕付学费,就不敢去并购。当然,学费应该尽量少付一点。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人熊焰:要捡的是“便宜”还是“包袱”,其实不难区分。并购对象可以分为两种:“落水者”和“患病者”。“落水者”是指总体健康、未患其他疾病,只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像这次申请破产的德尔福、伟世通等零部件企业,并非自身经营不善,而是由于整车厂需求减少导致开工不足,他们面临的是短期的资金困难,一旦渡过难关,还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动力。“患病者”是指业务本身就处于非前沿、正在走下坡路或亏损的企业,他们有些甚至是东道国急于甩掉的包袱,通用汽车这次剥离的品牌大多如此。

  “落水者”是理想的并购对象;至于“患病者”,还是离它远点儿为好。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汽车界和媒体处于亢奋状态,抄底、捡漏之说甚嚣尘上。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世界上捡漏十分罕见,走眼倒是司空见惯。

  欧宝、沃尔沃早就分别向德国和瑞典政府求援,两国政府也认为应该援助,但是担心资金流向通用。通用正处在破产程序中,资金一旦流向通用,就等于打了水漂。中国汽车企业也要明白这一点,不要在此时挺身而出,发挥“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去援助财政处于危机的外国同行。

  近20年间,国际汽车工业的重大兼并收购案多以失败告终,说明风险很高。更何况我们对国外企业情况知之甚少,运作上缺乏经验,工会问题更难以处理,贸然出手的话,很可能捡漏不成反走眼。

  记者:中国企业在并购对象的选择上引起了诸多质疑:比如北汽先后被传出要收购克莱斯勒、欧宝、萨博和沃尔沃,似乎漫无目的;腾中重工拟收购的悍马主打大排量SUV,明显有悖全球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大方向。当众多机会在同一时间涌入眼帘,中国企业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机会越多,越要避免头脑发热。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走出去”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如果按并购对象的难易程度排列,网罗国外的顶尖人才和先进技术风险最低,操作起来最容易,成功率也最高;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和整车企业难度要大得多,成功率也低得多,在这方面,全球汽车行业有许多教训。

  在选择并购对象时,中国企业要量力而行,没必要一步到位,搞不切实际的“蛇吞象”。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及企业,不是跟人家签了约、付一笔钱就完事了,今后还要源源不断地追加投入。这就跟买房一样,除了首付,还有月供。有的房子首付低,月供却很高,一算总账,其实并不便宜;有的房子位置好、档次高、户型也不错,谁见了都喜欢,但不是谁都买得起。总之,企业选择并购对象时,要考虑它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熊焰:先举一个收购成功的例子:一家中国机床企业在2005年成功收购了一家德国著名的机床企业,在并购后三年内,使那家德国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倍,利润增长了8倍。这家中国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出手并购之前就预设了四个条件——用得着,买得起,管得住,养得起。四个条件都符合的才考虑。这四项原则,对远征欧美的中国企业非常实用。

  用得着,就是要买对自己有用的资产,而不仅仅是抱着财务抄底的心理,去捡便宜;买得起,就是要量入为出,不要因诱惑而强行撑大自己的胃口;管得住,就是对日后可能面临的管理风险有充分预判并提前化解,不要等生米煮成熟饭后才发现双方合不来;养得起,就是后期的追加投入要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能买回来个“无底洞”,没完没了地往里砸钱。平安收购富通、上汽收购双龙、华立收购飞利浦的CDMA业务……失败的收购案例,往往是上述四项原则中有一项或多项没把好关。

  记者:目前看来,在全球汽车行业本轮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汽车企业尽管有参与的积极性,但还没有扮演真正有影响力的角色,原因是什么?

  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中国企业没有当上“主角”,与我们自身实力有关,也与我们的国际并购经验不足有关。北汽在截止日过了一天才提出竞购欧宝的意向,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没有按规定到国家有关部门备案,说明我们的企业对游戏规则还不熟悉,准备也并不充分。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喜欢独立行事,而且只会想到最基本、最直接的现金交易,反观菲亚特和麦格纳,一个以代偿债务的形式入股克莱斯勒,一个与俄罗斯银行组成联合体竞购欧宝,在并购手法的运用上更为多样和娴熟。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刚刚起步,缺乏跨国运营的经验,与麦格纳、菲亚特这样经验老到、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站在一起时,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一个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存在明显不足。

  如果金融危机晚来五年,中国汽车企业的表现一定会比现在精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