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新能源协会会长朱元昊
东方早报记者 李晓辉
上海新能源协会会长、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元昊
太阳能价格还需往下走
东方早报: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光伏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那么交大泰阳是如何应对的?
朱元昊:我们原来90%以上的市场在欧洲的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经济危机前是客户找我们,因为多晶硅原材料短缺都来不及供应。但现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的预算减少,项目也大幅减少。另外,比如德国本身就有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公司,现在这种状况其一般都先满足自己国家企业的订单。
但在订单减少的同时,实际上也有好事,原来生产时只忙着生产,现在可以更多地停下来思考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的事情,可以“练内功,迎接下一个高潮” 。太阳能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奢侈品,价格还需要继续往下走,现在多晶硅跌价超过50%,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安装的成本也会大幅下降,这对于太阳能产业应用是大好事。
东方早报:太阳能产业一直无法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是原料成本问题,要大规模产业化不能完全指望政府补贴发展。您认为如何才能降低成本?另外,太阳能电池是绿色能源,但在其生产中却被认为是高能耗,这如何理解?
朱元昊:太阳能技术主要分两种,晶体硅上游是多晶硅生产,中游是硅片的加工,下游是做成组件,最后是做成工程。原来的利润实际都在硅料。硅材料占到成本的80%之多。
比如,硅料的成本是在20-30美元/公斤,但去年最高时涨到500美元/公斤,金融危机使得硅料现在跌到100美元/公斤,实际已经降到了合理水平。这也相应地使得多晶硅电池降到现在的30元/瓦的成本,这已经离每度电1元很近了。
另外,认为太阳能生产是高能耗,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也损害了太阳能产业在上海的发展。多晶硅太阳能一般来说,能耗最高的就是多晶硅的生产,我们去年3/4的多晶硅材料是进口的,且都是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进口,难道它们就不考虑污染和高能耗?现在还在扩产。
每公斤多晶硅初期生产耗能为500度电,最新的技术用100多度电就可以做出来。按照300度能耗测算,整个耗能是在3度/瓦。另外,还可以通过太阳能产出的电生产太阳能。
另外,薄膜电池技术水平更高,只需要1度/瓦。现在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更为关心的是薄膜电池的发展,其生产1瓦的能耗可以降到很低,比如0.6-0.8度/瓦。
应快定新能源整体规划
东方早报:德国是全球太阳能光伏应用最大的国家,占到全球太阳能电池消费的50%。德国在发展和应用太阳能方面对我们有怎样的经验借鉴?
朱元昊:新能源的发展,政府一定是第一推动力。德国新能源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推动,真正使得贵族消费走向平民。现在德国一年的装机量就能达到1000MW,目前中国总的装机量都没有这么多。
德国政府在2004年颁布《新能源法》,鼓励个人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电由政府收购,收购价格平均达到0.5欧元/度。然后按照每年降低5%的价格执行,到现在收购价格大约在0.35欧元/度。
作为传统能源匮乏的国家,发展清洁新能源已经成为其战略能源储备。看起来好像政府高价收购是吃亏的,但是通过这样的产业循环培育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德国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比如全球排名第一的Q-Cells公司、原材料领域瓦克公司,同时活跃了资本市场,创造了利润。
东方早报:既然谈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那么就上海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来说,从行业协会和企业双重身份上,你认为上海市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支持整个产业?
朱元昊:从行业协会的角度上,我们希望能够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补贴等方面只是一个短期的支持,今后会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降低成本。政府方面应该尽快制定上海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这样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江苏,上海要充分利用信息、人才、金融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
另外,现在新能源募集资金都在海外募集,上海能否有一些全球性战略眼光的规划,政策出台后,将会吸引全球的企业,比如尚德电力和江苏林洋都已经在上海落户。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我们作为上海本地的太阳能龙头企业是希望政府扶持的。我们也提议能够引入资本市场机制做些风投,现在我们的规模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已经是比较小的,我们希望能更多地扩大一些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