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答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17:52  《企业文明》

  企业文化理念的“老板化”。不少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时,以老板的个人意志、观念取代全员的意志、观念,用一个人的大脑代替所有人的大脑, 把老板这一个特殊文化因子的作用无限放大,排斥其他文化因子的作用,企业文化完全变成了“老板文化”,变为老板个人的价值观、追求、素质、能力、作风以及个性和品格等的体现。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

  企业文化理念的“任期化”。在我国目前体制下,国有企业领导者有任期,频繁更迭,三五年换一任,多数企业领导者又不太注重文化的传承,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导致企业文化理念随着企业领导者的更迭而变轨,导致优秀文化流失,不能持续积累并一以贯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呈现明显的“任期化”短视症。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普适化”。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实践中,部分企业只关注文化共性,忽视个性,企业文化理念不能反映企业特有的历史、传统、经验、价值,千篇一律,甲企业的文化理念搬到乙企业照样适用,企业文化理念成了普适的“真理”,缺乏特色,没有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口号化”。不少企业请了专业公司或文人墨客精心策划、提炼,所推出的文化理念,从表面上看非常富有哲理,文辞也很考究,不乏华丽,但仔细考量,没有实在的内涵,不能延伸成具体的目标、任务,不能变为制度、规范加以执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能“落地”,口号似的企业文化理念仅仅是一件漂亮的外衣,给企业一个好看的包装,企业文化成了一种装饰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化建设自然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一元化”。有些规模很大的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理念化建设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试图把全集团几十甚至上百家下属企业,几万甚至十几万员工的思想全部统一起来,用一套文化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规范大家的行动。忽视了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成千上万人的不同需求。这种“一元化”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一花独秀,不仅压抑了个性,而且也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僵硬化,窒息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活力。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CI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混同于企业推广CI中的MI导入,多从营销的角度和塑造企业外在形象的角度加以设计与传播,忽视企业灵魂——以人为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提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成了宣传广告语。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既与企业管理体制有关——不少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是做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或是应付差事,应付考核,缺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更与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关。尽管企业文化理论盛行多年,也出现不少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或认为经营是实的文化是虚的;或认为企业文化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或认为企业文化是慢功夫,远水不解近渴;或认为企业文化的作用只限于管理范畴,只是领导者的一种管理手段。凡此种种,这些认识问题成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也与管理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和缺乏经验有关。

  罗志荣:要建设充满活力、持久有效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成为企业的魂魄、软实力,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线、统帅,其主要途径和主要方法有哪些?

  从大的方面讲,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只有开工之时没有完工之日的工程。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具有持久性与活力,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软实力和生命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启动阶段,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科学的规划与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具体途径与方法上讲,我认为以下几条是必要的:

  积极灌输与传播。要使业已定格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员工的认同并付诸实践,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编制一个《企业文化手册》,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指南;第二,搞好企业文化启动仪式,郑重发布企业文化理念,启动企业新文化传播和建设的工程;第三,企业领导者带头对员工进行精神灌输与文化训导,当好“牧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产生认同,进而像信奉某种教义那样信奉它;第四,搞好文化演讲与传播活动,使员工结合工作实际和切身体会,现身说法,谈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和感受,介绍文化楷模的经验与事迹,营造感人和催人向上的氛围;第五,组织文化传播,即利用企业内部刊物、网络、广播、电视、会议、宣传栏、简报以及各种社会媒体,通过新闻、广告、理论文章等形式,广泛持续地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创造强势文化;第六,利用“重大事件”,像海尔砸电冰箱那样,有意“制造”事件的影响,大力渲染,强调某一事件的积极意义或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借以给员工带来心理震撼和震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印象,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第七,编写与传诵文化故事,形成像 “IBM公司为新泽西用户修机器的故事”、“麦当劳赔偿顾客50万美元的故事”等那样的传播效应,对内教育员工,对外传播企业良好的形象;第八,把企业文化装进环境。

  大力推展与践行。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途径,强化和固化文化理念,使先进的文化理念变成员工可执行的规范、可模仿的标版,积极践行,由精神转化为物质。第一,把企业文化装进制度与规范;第二,创造适应新的企业文化运行的机制和条件;利用制度、行为准则、规范等进行强化,寓无形于有形之中,使员工从事每一项工作、参与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第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推展企业文化,赋予科技攻关、劳动竞赛、技术竞赛、主体营销与服务等活动以文化主题,开展如英模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合理化建议评奖会以及文艺晚会、运动会等文化、文娱、体育活动,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新的价值观;第四,塑造企业楷模,创造企业文化的模仿效应;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对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激励。

  用礼仪加以固化。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节和固定的典礼仪式,礼仪是文化的展示形式,更是重要的固化形式。正像军队礼仪、宗教礼仪对军人和教徒的约束一样,企业文化礼仪规定了在特定文化场合企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语言规范、着装规范,若有悖礼节,便被视为“无教养”行为。企业文化礼仪根据不同的文化活动内容具体规定了活动的规格、规模、场合、程序和气氛。这种礼仪往往有固定的周期性。不同企业的礼仪,体现了不同企业文化的个性及传统。企业要通过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礼仪,表现企业文化的个性,固化企业文化的精髓。这些礼仪可包括工作惯例礼仪、生活惯例礼仪、纪念性礼仪、服务性礼仪和交往性礼仪等。

  与塑造品牌与形象相结合。通过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与CI、CS等战略方法的导入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把企业抽象的文化理念注入到经营当中,注入到有形的品牌塑造和形象塑造当中,提高企业及品牌的文化含量,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使社会进一步认可企业;同时也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检验和考验,促使企业自觉改进不足,推动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罗志荣: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文本繁琐化和标语口号化,从而使职工能做到纲举目张、入心入脑?

  这个问题很简单,以下几条是重要的:

  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

  以人为本,不失民心。

  群众参与,不搞神秘主义。

  用大众语言与智慧,表达简洁易记,不咬文嚼字。

  突出核心价值,突出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融入工作,贴近生活,不搞玄虚哲学。

  与时俱进,不搞教条主义。

  上述六条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实际、群众、特色、简洁。符合实际需要、体现群众意志与利益、有企业自身文化特质,同时在表达上又简单好记,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一定会使职工纲举目张、入心入脑、自觉践行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