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险公司审慎布局险资配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 11:0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丽娟

  “保险业今年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投资渠道的放开。”近日,保险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在市场不断期盼的情绪下,4月7日,中国保监会“五箭”齐发,将险资运用渠道正式拓宽,新增债券投资品种,包括中期票据、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无担保债券。

  新政发布的第二天,记者就在中国平安年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平安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表示,在资产配置方面,随着新政策发布,公司将在基础设施、物业投资、债券产品以及其他新的股权等领域参与投资,总体上可以增加投资渠道的选择性,分散风险。

  新的利好政策刺激、股市略有回暖、债市收益率偏低,这三个影响险资运用的阶段性变化正在导致保险公司对险资投资配置的微妙调整。

  波段操作权益类投资

  “不明朗也是有机会的,因为还有波段存在”。日前,就目前险资的投资环境,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平安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也表示,“我们会保持谨慎,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机会。一季度波段操作我们也有参与,会根据市场走势来适当调整持仓比例。”他说,平安今年的股票配置仍以A股为主,但同时也保持对H股市场的适当参与度。

  200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均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近期多个领先指标均显示中国实体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发电量、房地产与汽车销售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制造业PMI均呈现回升态势,CPI也将止跌回升。显然,去年一度被封为“空军一号”的险资,在一季度资本市场上涨的行情中把握住了加仓机会。

  东方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王小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保险资金平均权益类投资肯定会比2008年年底高。2008年底,权益类投资比重达7.8%,王小罡认为,今年有可能实现12%—13%的占比。

  业内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在今年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下,保险公司更多的是在价格上取胜,量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张子欣也表示,预期股市会有波动,所以近期公司还以风险管控为主,对股市持观察态度。

  2008年业绩报告显示,人寿保险和平安保险均明显缩减股权类投资,不断增加固定收益类投资。在股权投资方面,中国平安由2007年的20.8%下调至2008年的4.9%,中国人寿由2007年的22.9%下调至2008年的7.9%。

  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受青睐

  2008年,各保险公司净利润均呈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投资亏损严重,在拓宽投资渠道新政的带动下,各保险公司势必为提高今年投资收益铆劲。

  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通知》指出,允许寿险公司将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6%投资于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无担保债券的比例则被设定为上季末总资产的15%。

  各大保险公司运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估算下来,总额只有300多亿元,相对于我国保险业3.4万亿元的总资产来说比例很小。据报道称,政策放宽以后,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数量将增至近2000亿元,占保险总资产比例约为5.6%。

  王小罡认为,从目前来看,中期票据等品种的放开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保险公司如果加大投资比重的话,这一领域应该是重点投放对象。并且新拓宽的投资渠道会比原有渠道更具有投资价值。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利率回报水平可能会达到5.35%,这个水平比国债、企业债、中期票据都要高,这些方面都是今年险资收益显著的增长点。

  虽然监管层将投资比例限制在6%,不过某大型券商保险业分析师认为,6%的限制是对于存量而言的,而对于增量来讲,如果债券投资机会不多,6%大概也可以容纳一半的新增资金。

  中金公司分析师周光认为,尽管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开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丰富和完善投资配置的意义更为明显,中短期内难以提供高额投资回报,但其蕴含的利好仍是实实在在的。在通胀预期有望提升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背景下,投资范围的扩大无疑将有助于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优化和投资收益水平的提升。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险资运用渠道会进一步放开,预计关于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相关细则也将在年内陆续出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