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财经:中国钢铁业并购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 14:55  《新财经》

  文/郑  东

  我国钢铁业在2008年末出现“高台跳水”,最终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面对如此惨况,钢铁业的并购重组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全行业面前

  3月1日,宝钢集团与杭州钢铁集

  团公司在宁波签署《关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协议》和《关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合资合同》,宝钢集团将投资20.214亿元,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宁钢第一大股东。

  宁波钢铁总投资约170亿元,2007年5月首座高炉投产,2008年5月第二座高a炉投产后,产能达到400万吨/年,是一家集炼铁、炼钢、连铸、热冷轧在内,工序齐全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

  宝钢集团收购宁钢,是继重组新疆八钢、广钢之后,又一次跨地区的重大产业重组。宝钢也将借此实现年内突破粗钢4000万吨产能大关。收购完成后,宝钢将再一次占据国内钢产量排名第一的地位。在战略上,宝钢集团也形成了辐射南部、东部、西北部的大市场格局。

  钢铁业面临双重夹击

  2008年以来,钢材市场经历了暴涨和暴跌的过山车,在上半年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后,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悲喜景象。特别是2008年9月以后,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钢材市场危机频现,产品价格一路下滑。

  到目前为止,整个钢材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市场销售低迷,大小钢厂存货高企,全行业面临持续亏损的压力。钢材价格下跌不止,螺纹钢、线材累计下跌幅度在40%左右;冷轧、热轧钢累计下跌幅度47%左右,价格下跌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国内钢铁企业由于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没有任何准备,在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大涨之时购置了大量存货,面对价格暴跌、订货锐减,企业不得不选择痛苦的限产策略。

  尽管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政策刺激下,钢价曾一度反弹,但全球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拉动内需效应暂时还难奏效,使钢铁行业再度陷入低谷。快速复产的高产量虽消化了一定数量的高价原料,但下游需求低迷,又使高价原料库存转变为低价的钢材库存。双重夹击,使国内钢铁行业陷入两难境地。

  综合国内需求和进出口情况,预计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将同比减少4.5%,是近二十年来首次负增长。目前,我国钢材产能过剩现象非常突出,按照现有再建和已投产产能计算,2010年我国钢铁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6.65亿吨。如果按照2009年4.7亿吨的产量计算,2009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8.4%。到2010年,预计过剩产能将达1.5亿吨左右。这些过剩产能,将使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钢铁业整合任重道远

  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发展政策》)出台,对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以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根据《发展政策》规定,至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前十名的产业集中度需达到50%,至2020年,将达到70%。2008年,尽管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利润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但产业集中度仍不高。2008年,前十大钢厂钢材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8.4%,这与全球钢铁行业集中度高达70%以上的发展格局相距甚远。

  2009年2月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再次明确了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实现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的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集团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的跨地区重组;促使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国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集团产能将达到全国总量的45%以上。

  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制约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导致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层出不穷,既不利于资源有效使用和市场规范,还造成恶性竞争和价格波动,并导致我国钢企失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在数轮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铁业已深受话语权分散之苦。随着《振兴规划》的颁布和落实,必将加快中国钢铁产业并购重组进程。纵观世界钢铁产业发展史,通过企业间的购并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钢铁工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中国钢铁工业要想提升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环境,必须走联合重组之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

  但目前,由于计划经济形成的条块分割,对市场化购并形成了很大障碍,利税归属、人员安置以及企业文化融合、等等,都是钢铁行业整合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国钢铁企业70%以上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其管理和运作模式由于各自的垄断地位,还远不能进行市场化操作。

  尽管在企业层面上,通过资本纽带整合的意识已大大增强,各地区或各企业都有未来收购或被收购的预期,但没有政府的推动,整合购并的难度相当大。在跨地区购并上,一般仅能停留在战略层面的技术合作或原料采购的协调,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性购并进展缓慢。

  近年来,由政府导向的地区性购并行为已逐渐加大,如鞍本合并、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合并等,都属于地方性购并,以市场化驱动的资产整合还远没有开始。目前,地方保护和社会压力,甚至是保守势力,构成了中国各大区域之间跨省并购的障碍。

  现阶段,跨地域的钢铁企业并购只限于简单的战略联盟,旨在获取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更强的议价能力。然而,这种松散的战略联盟对优化行业结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效果甚微。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滑、全行业亏损等因素,为市场化并购创造了客观外部条件和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钢铁业要把握并购机遇

  应该说,宝钢对宁钢的并购是双赢选择,对宝钢集团来说更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着宝钢在并购重组之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也是《振兴规划》提出的实质性重组的具体实践。目前,在资本市场上,鞍钢集团收购攀钢股权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按照公告,2009年3月底或4月初,将完成股权转移。

  此外,以唐钢集团为核心的河北钢铁集团重组也在实施过程中,宝包购并、鞍本合并、山钢集团等并购也在预期之中。除了钢铁行业自身的整合外,行业上下游的购并也是紧锣密鼓,如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2009年2月24日在香港签署股权合作协议,华菱集团将以现金收购FMG发行的16.48%股份。如一切顺利的话,华菱集团将成为FMG第二大股东。还有,中国铝业也出资195亿元扩大力拓矿业集团的股权达15%。

  虽然,钢铁行业的收购重组步履维艰,大部分要通过政府主导,但金融危机和企业亏损造成的经营不善,也为行业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此次经济衰退,各企业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收益丰厚,很难屈就于被收购的地位。因此,金融危机反倒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重组并购的最佳时机,钢铁行业应切实把握这个历史机遇。

  钢铁板块估值偏低

  从近年来国内外购并案例和外资购并国内钢铁企业的实践来看,我国钢铁企业的价值目前是被市场低估的。当年,米塔尔收购阿赛勒的出价,在每股净资产基础上溢价42%,即收购市净率达到1.42倍。米塔尔收购华菱管线股权的收购价也在净资产基础上有10%的溢价;中铝参股力拓,收购市净率为3倍左右;宝钢收购宁波钢铁的市净率为2.5倍。

  相比中国的上市公司,从目前钢铁板块整体基本面分析,整体估值市净率平均为1.2倍。有人认为,这不是钢铁估值的最低点,2006年初,钢铁板块的市净率平均仅为0.95倍,但不能简单地看这个数字。我们比较一下企业的融资成本,2006年,国家正处于投资过热阶段,银行以紧缩银根为目标,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当时的利率水平大都在8%左右,资金成本较高。

  而目前,国家为了扩大内需,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以宝钢为例,现在企业的贷款利率仅为3%左右,融资成本大大下降。因此,目前的市净率虽然高于2006年最低水平,但融资成本已降低了约50%。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净率1.2倍也就相当于2006年的0.6倍,应当说,现在的市净率已经是比较低的水平了。按目前钢铁行业的重置成本重估钢铁股,国内钢铁股的企业价值已被低估。

  从目前的吨钢市值来看,大部分公司的吨钢市值基本在 1000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投资一家200万吨钢的企业,仅需要20亿元。而国内钢铁上市公司的实际吨钢投资额大约在4000元左右,如邯郸钢铁马钢股份的500万吨的投资,均在200万元以上,相比而言,吨钢市值远低于吨钢投资。

  当前,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业绩下滑,市场表现为过度反应。虽然通过收购重组,短期内难以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但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市场需求扩大,钢铁板块估值仍然存在继续上升的空间。因此,目前钢铁股的估值已充分凸现了公司的投资价值。如重新估值,国内钢铁股将有较大的交易性投资机会,购并的溢价将促使股价上涨,收购兼并及整体上市将是目前资本市场的投资主题。

  郑 东   国信证券首席钢铁分析师

  钢铁业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展开

  国外钢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世界钢铁行业并购整合发展史。随着世界钢铁工业竞争的加剧,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钢铁行业必须要通过购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世界上一些主要产钢国的钢铁企业,大多都经历了兼并重组过程。

  一百多年来,全球钢铁工业主要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购并,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而且出现了巨型的钢铁企业。第一次大规模的重组购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由此造就了世界第一钢厂——美国钢铁公司。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日铁合并重组,使日本跃居世界钢铁大国。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欧洲钢厂的跨国合并。1997年,欧洲钢铁业达到顶峰,拥有全球10大钢厂中的6家。德国克虏伯公司和蒂森公司合并成立蒂森·克虏伯集团,既是第三次钢铁并购重组活动的句号,又是新一轮并购重组的开端。第四次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购并重组,法国于基诺尔集团与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贝德、西班牙艾赛雷利亚,于2002年2月正式合并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阿塞勒公司;2003年,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合并为JFE控股公司,成为日本第一、世界第三的钢铁公司;母公司为英国LNM集团的伊斯帕特国际集团,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采用收购兼并现有钢铁企业的方法,使产钢能力快速增加,2003年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钢铁企业;2005年,米塔尔通过重组Ispat和LNM,以及进一步收购国际钢铁集团,成立米塔尔集团公司,成为一家产能超过7000万吨的巨型钢铁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世界性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将在更大范围展开,而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