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召回怪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3日 23:45  经济观察报微博

  星期三会客室

  “星期三会客室”栏目是由《经济观察报(微博)》、搜狐汽车和北京交通广播联合制作,每周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各方嘉宾畅所欲言。每星期三上午10:00-11:00,在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汽车天下》节目中直播,同时,搜狐汽车(auto.sohu.com)进行视频和文字直播。

  嘉 宾:经济观察报汽车周刊主编 张耀东

  《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副社长 张炤虎

  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评论员 张志勇主持人:汽车天下主持 梁洪

  中国质检总局近日发布数据,2011年我国共实施缺陷汽车召回85起,召回缺陷汽车182.75万辆,同比增长55%。《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直到2004年才在我国实行,而据了解,有些汽车品牌在近几年居然保持“零”召回记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也罕见召回现象。其实,这并非说明我国汽车质量过硬,而是社会及企业对召回缺乏深刻认识。

  主持人:目前中国汽车召回是一个什么情况?

  张志勇:中国目前汽车召回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市场国家在召回产品数量上几乎和当年的产销规模是相同的。但在中国,召回的数量只有产销规模十分之一左右。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投诉意识比较差。对于汽车缺陷问题,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也并不完善。而在中国,对于召回也存在一个误区——大家把汽车召回看作是一种耻辱。而对于企业而言,召回应该是市场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此外,中国涉及汽车质量管理的有关部门的信息之间,没有建立起无缝隙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其实造成了在召回问题上的反映不灵敏,信息了解得不及时,虽然投诉很多,但召回的比例与效率比较低。

  主持人:虽然召回的动作不多,但近两年对汽车的投诉量攀升是很快的?

  张耀东:最近几年,车主维权意识觉醒很快。此前,车主其实很迷惑,不了解汽车知识,也不清楚汽车出现问题是使用还是设计过程中导致的。往往当国家质检总局点名批评某些汽车品牌的问题时,消费者才意识到这不是个案,而是群发性事件。目前的顺序是:政府点名、媒体促动、消费者维权、企业召回。而其实顺序本应反过来,企业应该意识到召回是对它的保护。从汽车产业良性发展而言,质检总局的惩处力度应该加大,这才有意义。

  主持人:自主品牌目前几乎没有召回,而且据说,很多消费者都是忍无可忍才进行投诉的?

  张炤虎:对,不过现在这个情况也在改变。接受消费者的考验,其实是对其大有益处的。以日韩品牌为例,当初它们也是从小做大,但自一开始即是出口导向型,在欧美严格的法律环境中已习惯于发出召回指令,这反而倒逼了质量上升。而中国自主品牌基本卖给国人或者发展中国家,其品质台阶较低。法规健全之后监管力度的加强,有益于其品质提升,自主品牌应接受这个变化。

  (实习记者 张嫣 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