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 楚
在我国努力寻求国际市场话语权、大力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今天,放开进口原油管制宜缓行。前有车后有辙,焉知铁矿石进口的今天,不是原油进口的明天?
借助“两会”这个平台,久为生存之苦所困的地方炼厂又开始为自身寻找梦寐以求的油源,这回选择的突破口是非国营原油进口管制政策。
有关放开进口原油管制的问题,全国工商联为本次“两会”准备了两份提案,核心内容是允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地方炼油企业进口自用原油,同时取消“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只能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小炼厂”的规定,准许非国营贸易配额的原油进口后在市场上流通,供应地方炼化企业自主炼油、加工和销售。
这不是地炼第一次提出类似要求了。自从2002年我国依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始允许非国营企业从事部分数量的原油进口贸易,此后商务部每年都会下达相应的配额指标。不过,这些企业要进口原油,需要持有两大公司出具的“排产”(安排生产)证明,否则,海关不予放行,铁路部门也不会安排相应的运输计划。此外,进口原油后还需要返销给两大公司。
由于上述种种限制,获得资质和配额的地炼对进口原油并不积极,导致有些配额被转让或放在手中浪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全国9000多万吨/年的地炼产能开工率不足30%,设备闲置非常严重。由此不难理解地炼希望放开进口原油管制的迫切。
笔者十分同情地炼在高油价下所受的煎熬,但同情归同情,起码在当前的形势之下,笔者认为不宜放开进口原油的市场流通,直接供应地炼进行加工和销售。
众所周知,石油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当前奇货可居的大背景下,产油国和跨国石油公司都捂紧了口袋中的资源,要让他们掏给中国这个大买家,难度是年年增大。如果此时放开管制,允许符合政策的地炼进口自用原油,中国的原油进口市场将会出现多头出击、无序竞争的局面,极易给人造成可趁之机,降低甚至丧失议价的能力。要知道,与我们打交道的卖家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以两大公司为主进行采购有时尚且被算计,更不用说一盘散沙式的多头竞购。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突破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创纪录的51.2%,预计2015年升至65%。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已令我国的石油安全程度从“较安全”转变为“较不安全”。为改变这一受制于人的现状,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如果原油进口放开管制,各自为政的无序进口恐将国家的这一努力化为泡影。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钢铁行业就是前车之鉴。目前,国内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钢铁企业达70家,渠道分散导致进口混乱无序。结果这一软肋为国际上的三大矿商盯死,后者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最终达到涨价进而攫取巨额利润的目的。据悉,今年的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三大矿商集体要求长协价上涨40%,业内人士坦言谈判结果不容乐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却在这一市场没有话语权,每每被卖家掐住脖子,委实令人遗憾。
为了应对这一被动局面,在今年的“两会”上,已有人大代表呼吁成立统一进口铁矿石的联合股份公司,对铁矿石统一进行采购和投资,然后按股权分配。更有人大代表提议建立一个类似于“冶金部”的国家机构来统一进口铁矿石。与铁矿石的“收”相比,原油进口的“放”当下显得不合时宜。
目前我国的地炼平均每家炼能在100万吨/年左右,有些是地地道道的小炼厂,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在炼油行业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的今天,这些地炼已经跟不上发展的潮流,一旦放开进口原油管制,将助推这些小炼厂的发展,非但容易出现油品质量问题,更间接与国家提倡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所以,在我国努力寻求国际市场话语权、大力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今天,放开进口原油管制宜缓行。前有车后有辙,焉知铁矿石进口的今天,不是原油进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