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寅泉:“卖地经济”无助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9日 21:42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每年全国“两会”前,都是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两会”先忙着召开,基本规律是春节前忙自己(省级),春节后忙全国。

  眼下正处于各地“两会”热烈召开之际。今年的主题都比以往务实很多,其中涉及到的一个敏感话题是“卖地经济”:政府靠卖地维持收入,靠卖地创造政绩,靠卖地把GDP数据弄得如花似锦。

  “卖地经济”是不是事实?这似乎无可置疑。北京市财政局1月27日公布,2009年全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完成494亿元,由于这一数字与此前国土部门公布的交易土地成交金额925亿元有很大差距,于是引发北京市“两会”代表的质疑,财政局的新闻发言人赶忙出面解释。

  其实无须过多解释,无论是494亿元还是925亿元,“卖地经济”都是客观存在。由于2009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超收过多,因此引发市民产生“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担心和疑虑。从北京观照全国,我们可以类推,在急切追求发展的政府理念中,“卖地”是来钱最快、最直接地把资源变为真金白银的事儿。这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直到现在产生了让市民担心和疑虑的结果,则我们真的要思量一下这“卖地经济”的后患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卖地经济”的远患与近忧:

  其一,地能卖多少年?中国的土地都是国有,政府掌握着土地买卖。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之后便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据学者透露,目前各地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平均至少在50%以上,西部一些城市甚至达到80%以上。按照这个比例,政府几乎可以不做什么事,真正把坐地收钱变为现实,但是以如此速度卖地支撑财政收入,那么等地无可卖的时候,地方政府的财源从哪儿来?

  其二,卖地收入何所营?也就是,卖地收入都干什么了,或者说,地都卖给谁了?对这个问题,相信地方政府都有准备好的答案,无非是用于民生了,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了,或建设保障房了等等,反正让你问不倒。但是,城市房价的飞涨又给民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困扰,这个民生问题愈演愈烈,与政府的“卖地经济”有很大关系。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浪费,很多城市陷入了“占地、卖地、再占地”的怪圈。政府一次性把地卖给开发商,占有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商却利上加利地抬高房价。本来属于全体人民的土地,通过政府逐渐向少数人转化,而这种转化还给地方政府戴上了一个耀眼的光环——GDP总是很好看地两位数增长。

  “卖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靠卖地支撑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将渐行渐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