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成立60年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08:59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200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直至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巨大发展。60年来,我国商贸流通始终坚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商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效益的显著提高、经营主体和业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商品流通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开辟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一、  商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建国初期的600余倍

  建国60年来,我国市场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8487.7亿元,1950年至1978年增长了8.6倍,1978年至2008年增长了68.6倍,建国60年间共增长了667倍。

  1978年以后随着传统分配模式的打破和消费领域的拓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步入高速增长通道,1978年至2008年年均增速达到15.2%,大大高于改革开放前(1950年—1978年)的年均增速8.4%,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相比之前波动较小,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看,2008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8169元,相比1978年增长了49.5倍,相比1950年增长了276.9倍。

  (二)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比改革开放初期上升了6.3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商贸流通业在我国经济中的贡献作用有了质的发展,所创造的增加值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0.6%,首次超过投资和出口,拉动GDP增长达5.3个百分点;2008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1978年的39.4%上升到45.7%,上升了6.3个百分点;全国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3100.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4.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6.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7.7%,相比1978年的6.6%,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三)商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比1950年增长18倍

  一方面,我国流通渠道流通企业群体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型商业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强,提升了企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给商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建国60年来,我国流通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商品销售利润为1825.1亿元, 平均每户利润额为7607.7元,分别是1950年全国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商品销售利润的91倍和18倍。

  随着流通业自身的飞速发展和效益的显著提高,对我国财政税收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加强。2007年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缴纳97.8亿元,是1950年全国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商品销售税金的14.1倍,平均每户缴纳税款461.8元,是1950年的2.7倍。

  (四)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比1950年增长了6.6倍

  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日益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成为解决城镇失业下岗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从1950年的825.5万人增长到了2007年的6265.6万人,增长了6.6倍,相比1978年的1140万人增长了3.4倍;且1978年以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有所上升,由1978年的23.3%提高到2007年的25.1%。

  二、  行业规模迅猛增长,各行业协调发展

  (一)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户数比1950年增长5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流通服务行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包括个体户)为2399万户,是1950年482.2万户的5倍。分行业来看,2008年,批发零售业为2118万户,是1950年407.2万户的5.2倍,住宿和餐饮业为281万户,是1950年75万户的3.7倍。

  (二)改革开放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5%和20.7%

  随着户数的增加,零售额也大幅增长。2008年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91198.5亿元,是1978年的66.9 倍,年均增长15.0%,高于1952年-1978年的年均增速7.6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为15403.9亿元,是1978年的281.1倍,年均增长20.7%,高于1952年-1978年年均增速15.3个百分点[7]。

  三、  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格局更加合理

  (一)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前,中国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和集体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1959年至196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合计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个体经济所占比重不足3%。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为54.6%,集体经济为43.3%,二者合计占97.9%,而个体经济只占0.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97.9%下降到1998年的32.5%,下降了65.4个百分点。

  (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78年前,全民所有制占据全国经济的主要地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经济纷纷进入商贸流通领域,并逐步成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2399.3万个企业中,个体所占比重高达84.8%,私营占10.3%,内资占4.7%,外资占0.3%。

  四、城市取代农村成为商业主导,城乡人均消费差距缩小

  (一)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高于农村35.8个百分点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0年,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仅为0.62亿,而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了6.07亿,增长了8倍多。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由1950年的11.2%提升到2008年的45.7%。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加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以及购物环境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直接带动了城市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集聚作用明显,日益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和支柱。

  1950年,我国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仅为38.4%,2008年我国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73734.9亿元,是1950年的118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2.97%,远大于农村的348倍和10.61%的年均增速,所占比重相比1950年也提升了29.5个百分点,高达67.9%[9]。

  (二)城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差距缩小至2.5倍

  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来看,城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差距有所减小,从1950年的4.95 倍缩小到2.52倍。1950年城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1元,农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4元,城镇人均社会零售品消费水平是是农村的4.95 倍;但经过1950年至2008年的发展,城乡差距缩小至2.52倍。

  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市场的建设加强和支农惠农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明显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7%,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2.1%,城乡市场速度均加快4.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仅落后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是1993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超过农村后增长速度上的最小差距。

  五、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受到收入水平和外部消费环境的限制,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得不到提高。1980年以前,除少数年份外,全社会当年结余购买力占形成购买力比重均低于5%[10],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29229元,较1950年增长了400多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较1978年增长4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0.6元,相比1978年增长34.6倍。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上涨,收入渠道的拓宽,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食物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耐用品消费大幅增长,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对国内需求的拉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比1950年分别下降19.6和24个百分点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食物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下滑。根据统计,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下降了19.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下降了24.0个百分点。

  (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从粮食消费来看,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55.2斤,是1950年的29.5%,1978年的37.8%,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较1950年基本持平。

  从猪肉消费来看,6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量除个别年份外稳步提升,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6.42斤,是1950年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26.74斤, 是1950年的3.3倍。

  此外,食品种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食物消费更加追求搭配和注重营养健康,在收入较高的城镇地区,居民人均禽类、蛋类、水产品、酒类、鲜乳品的消费大大提高。

  (三)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衣着类消费支出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类消费呈现大幅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达到1165.9元,比1981年的67.56元增长近17倍。

  从衣着类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上还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2008年,衣着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为10.4%,和2002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相比1981年下滑了5.7个百分点。这正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趋于多样化,食品、衣着类生活必需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已经稳定。

  (四)家庭耐用消费品档次提高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主要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对家庭设备用品的需求档次较低,主要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代表的低层次消费品。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家庭设备用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以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为代表的新项目成为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主流,部分传统消费项目如缝纫机逐渐退出居民消费领域。在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基本达到饱和后,空调机、微波炉等又成为居民家庭设备中新的消费热点。2008年,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性支出691.8元,比1985年增长8.6倍。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4.7台,电冰箱93.6台,彩色电视机132.9台,照相机39.1台,大大高出1985年水平,另外家用电脑开始普及,每百户拥有59.3台,摄像机也从无到有,每百户拥有7.1台。

  2008年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 49.1台,彩电99.2台,空调机9.8台,电冰箱30.2台,家用计算机5.4台,而在1985年农村家庭每百户仅拥有洗衣机1.9台, 电扇9.66台,黑白电视机10.94台, 收录机4.33台,电冰箱0.06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195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万人自行车消费量为24.8辆, 农村居民每万人自行车消费量为0.04辆。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摩托车、小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点。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为52.5辆,汽车从过去主要由企业和政府购买变为主要由个人购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8.8辆。表明我国零售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了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的历史阶段,从单纯的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转向开始追求高档消费品、享受型消费品。

  (五)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消费比重迅速扩大

  在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消费进一步向高层次延伸,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提高。作为基本消费的食品、衣着、家庭用品等消费项目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大幅度增加。其中交通通信支出增长速度最快,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6%,增长了10.4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由0.9%上升至7.0%,增长了6.1个百分点;文化娱乐由8.2%上升到12.1%,增长了3.9个百分点。

  从消费性支出额绝对值来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达1417.1元,比1985年增长了97.4倍,年均增速达22.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58.3元,增长了23.7倍,年均增速为15.0%;医疗保健支出786.2元,增长125.8倍,年均增速为23.4%。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