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格改革促能源资源产品合理利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0日 14:2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实习记者 吴玺综合报道  

  近来,伴随着水价、电价、油价调整的呼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介绍了上半年水、电力、成品油价格改革的进展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对于上半年能源资源价格调整的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表示,当前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有利时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源、能源价格大幅度回落到较低水平,而国内的产能过剩也有利于推进价格改革,淘汰不合理的产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资源价格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其特殊属性,在改革中应坚持市场化方向,明确资源产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稳步推进,避免集中调价,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把握水价调整力度和时机

  今年以来,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和银川等城市相继调整水价,沈阳、西宁等城市也已召开听证会,准备调整水价。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调整水价是较好时机。” 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从去年到前年通胀预期比较大,物价指数比较高,影响真正价格的调整,在目前通货相对紧缩的时候调整资源价格较为有利。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介绍,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对此,国家发改委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仍然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偏窄等问题,不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

  为确保水价改革稳妥实施,国家发改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统筹考虑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水价矛盾较大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分步到位,并要求各地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加强对供水定价成本的审核,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同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傅涛认为,供水服务是专业化服务,要打破水业垄断,在资源的加工服务上引入市场机制。

  电价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确定的电价改革最终目标是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确定。按照这一目标,国家发改委在今年上半年推进了一系列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等方面的改革。

  为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放开20%的售电市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的大型工业用户,允许其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

  针对部分省份自行出台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现象,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出通知,对各地以发、用电企业双边交易等名义,擅自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或用电企业销售电价、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措施进行全面清理。

  此外,为规范风电价格管理,国家发改委近期还下发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按照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资源区,并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

  “国家电力改革的深入对理顺今后的电价有好处,但难对煤电谈判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炭分析师宋亮表示。

  “确定定价机制是一项长效机制。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国家还得进行相关方面的体制改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认为,为解决煤电之间长久以来的问题,在可能的体制改革中,合理协调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利益分配以根治煤电间长久的纠纷。

  油价改革发挥杠杆作用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下调成品油价格,这是近年来第二次调低油价。今年以来,成品油价格已进行5次调整。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石油资源消耗过多,浪费现象突出。如果不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国内石油价格关系,就难以有效利用国际石油资源,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对于外界质疑中国和美国成品油价格相比仍然显高的说法,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国情客观上要求成品油不能像美国一样实行低税负和低价格的政策,如果我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难以满足我国需求。因此需要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尽早引导石油合理消费,通过适当合理的价格,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