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企业融资应建多渠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6日 21:5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刘兵报道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企业正面临艰难的境地。外需下滑,内需乏力,融资也举步维艰。

  6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一次国际论坛上表示,“有信心今年能够为中小企业担保6千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这一消息似乎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希望,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小企业融资将走向政府主导制。

  对此,有经济学家却认为6千亿要想拯救中小企业显然是不够的,而透过这“6千亿”也折射出融资制度依然滞后,制度设计不完善仍是需要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理由。

  陈乃醒:拉动内需救中小企业

   “6千亿的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看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才能更大程度地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6月23日就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陈乃醒认为,所谓内需应当是扩大内需,消费应当是广义的消费,不应当只局限于人们的生活内需和消费。也就是说,是全面的和全方位的内需和消费,大体内容应当包括生产、生活、社会三大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该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大力发展小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甚至乡村银行。

  “我一直主张开私人银行、地方银行和小银行。小银行实力小,他们只能做这些事,他们只针对小企业,这就使他们更具专业化。众多的小银行,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陈乃醒强调。

  陈乃醒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受金融制度所限,企业应该主动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不一定通过银行来实现融资,利用典当、金融公司等手段来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或把现成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利用起来,照样可以使企业主导化,并且节约成本。

  史燕平:避免商业银行服务错位

   无疑,大家都将主要的目光聚焦到了银行身上。“这就存在矛盾,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求银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监管部门又让大型商业银行按照大型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去给中小企业贷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专家史燕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观点犀利,“这不是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的做法吗?”

  史燕平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很多商业银行都成立中小企业贷款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广大储户都是商业银行的存款人,或者有的人买了某商业银行的股票,都希望商业银行有好的盈利增长,以使每个持有股票的股东受益。让这些资产额很高的大银行去做这些收益小的贷款,或在投入和产出倒置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银行当然不愿意做。如果非让它做,造成了损失,谁来为银行的大小股东负责?

   “所以必须要转变认识,应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去做中小企业的事,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多渠道。例如日本就曾经利用租赁来对中小企业设备进行更新的融资,并取得很好的成果。”史燕平认为,有关部门在融资租赁业应该有所作为。我国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没钱购买设备,且没有信用贷款,那就购买设备租给它,有了租赁信用,就可以逐渐积累贷款信用。

  但是,这一在美国日本发展很成功的行业在我国却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是融资租赁公司入门不易,史燕平说,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入门标准目前要求资本需要达到5个亿,其实5个亿对大金融机构不算高,但是作为专事中小企业的租赁公司来说,额度确实过高。而对于大的租赁公司来说,为了降低风险,公司自然只会专做一些风险小盈利高的大项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