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芋报道
当前我国汽车销售数量已超过美国,但汽车企业却面临“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汽车自主知识产权比例还比较低,收益多被外企赚走。
当中国90%的汽车品牌都为合资企业生产之时,当引进车型在中国市场百花齐放、产销量持续增长之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却在下降,成为“增产不增收”的典型。中国汽车业资深策略专家丁树雄在分析此现象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最主要的是自主知识产权薄弱,很大部分利润用于外资“婆家”知识产权的租用费用,换句话说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被“婆家”盘剥掉了,中国的合资车企要持续不断地为“婆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买单。
零部件是外企的盈利点
目前,看似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并非表面现象那么简单。
中国的合资企业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位置,即处于卖车、修车的尴尬地位,为方便消费者购车需要四处创建渠道,建设高昂的“4S”店,经销商贴钱建店厂家补贴、“婆家”提供原配件,中方汽车店靠维修赚工时费。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真正赢利的渠道不是在整车的销售与生产上,零部件其实是外资的盈利点。在现有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外国汽车企业牢牢控制了汽车零配件的技术和产销。
业内专家分析,享受种种国家优惠政策,市场占有率步步提高的合资企业之所以利润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零部件采购成本太高。
目前,合资中方的整车企业由于没有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在零配件的选择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作为合资方的外方来说,在国内整车销售的利润下降并不影响其在零部件所得的利润。然而整车的销售利润需要和国内合资企业平分,零部件的所得利润可直接揣入外方自己的腰包。
近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零部件企业老总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他们作为民营企业,要想进入国内乘用车企业的采购名单难度相当的大。特别是想进入合资品牌,那可是“痴心妄想”。外资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外企直接从国外进口就是通过外企合资的本土供应商提供,外来者很难进入。
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外企似乎并不担心整车的利润下滑,因为有其他的收入作为补充,然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利润的下滑也说明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样的产品价格却无法与合资品牌的相提并论。
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前不久在新车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产汽车在产品、技术上与国外厂商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品牌上差距还较大。同样的品质,国产车为什么会“把肉卖出萝卜价”?说到底就是一个品牌附加值的问题。
国内企业近年来在上马的新车型中一贯强调国产化率提高了多少,而国产化的部分往往又不是发动机等核心关键部位。可以说外观造型、内饰及其他零部件等“外壳”提升了,而工业设计、发动机研制等涉及“知识产权”的核心内核却没有多大进展。
丁树雄分析认为,中国的车企依赖性较强,自主研发制造的能力相当薄弱,而且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造血补氧的能力偏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拥有知识产权的外企“婆家”大肆鲸吞巨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