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重利好让小排量车销售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 16:07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6月21日讯(记者 曹雷 实习生耿妃妃)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销售一直趋紧。不过今天记者调查发现,受年初开始实施的车辆购置税新政刺激及“汽车下乡”政策引导,我市小排量车销售逆势升温,在车市“一枝独秀”。

  记者今天走访体育中心及经十西路汽车4S经销店发现,虽然要等上月余才能提车,仍然有不少市民在选购1.6升以下小排量车。正在选购排量1.4升POLO的张先生说,他本来想买一辆排量2.5升左右的车,可今年以来油价持续上调,开车成本加大,和家里人商量后还是决定买小排量车,关键能享受到购置税减半优惠。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购车市民和张先生拥有同样想法,将目光瞄准小排量车。不少4S店销售人员表示,由于受购置税新政影响,各主流品牌的1.6升排量车型销售持续升温,有的车型销售量同比增加近一成。

  除了购置税新政刺激,“汽车下乡”也在引导着农民开始购买小排量车。记者在五菱、长安等经销店看到有不少周边农村居民前来看车买车。一位家住长清的柳先生告诉记者,最近正好准备开个小超市,在电视上看到了“汽车下乡”政策,特意前来看车。他说,微型面包车排量基本在1.6升以下,按照国家政策每辆车补贴5000元,购置税减半优惠2000元的话,买车总共能省7000多元,比较划算。

  购置税新政影响超出了不少销售商当初预计。一家4S店销售主管表示,今年购车热主要缘于政府购置税新政实施,使得小排量车异常受青睐。原来车市一直不稳定,积压了大量购买力,在新政刺激下爆发。此外,受金融风暴影响,汽车行业受到冲击,但为了不至于失去市场,厂商不得不降价销售。在降价情况下,车市持币待购一族“从众”心理被点燃,在周围人买车带动下,纷纷加入购车一族。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下乡”政策对车市具有更多的隐性影响。由于微面排量基本上都在1.6升以下,当今年1月20日起国家购置税新政实施时,微型面包车就开始走俏。今年随着“汽车下乡”政策启动,各微型面包车厂家与经销商并未“坐等”,而是主动出击,推出各种优惠,吸引了不少潜在消费者出手购车。

  记者发现,双重利好让小排量车逆势“跑得欢”,却给车市带来车源不足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汽车生产遭受重创,生产商纷纷下调产能,经过了前期的抢购,汽车库存量大大降低,所以虽然购买者众多,但是车辆供应不上。

  据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南辰)据中汽协统计,5月份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10万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前5个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483.77万辆和495.68万辆,同比增长11.10%和14.29%。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国家出台的降低购置税、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效应仍未全面显现效力。下半年,随着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全面深入落实、精耕细作,利好政策的“缓释效应”将发挥对车市增长的重要支撑力。今年前5个月车市的增长并非全面增长,最起码在三个方面存在潜在的平衡性爆发力。

  首先是利好政策在时间上的延续作用。由于汽车下乡政策细则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刚刚公布并有细微调整,其对车市的刺激作用仍未完全显现。随着政策宣传和执行的深入,政策涉及的微型客车和轻型载货汽车等的销量会不断攀升。

  其次,是车市的结构平衡性增长趋势。前5个月,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15.61%和21.20%;商用车产量同比增长仅0.62%,销量下降1.56%。乘用车与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差悬殊。下半年,商用车会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也会随着投资拉动效应的显现逐步回暖,起到结构性平衡的作用。

  再有,中部、东部和西部将成为带动车市增长的重要力量。瑞银证券的一项分析认为: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仍有望保持强劲,中国欠发达地区需求正在赶上较富裕的沿海地区,再加上政府在执行刺激汽车消费、推动自主汽车品牌开发及行业整合方面的计划,中国中部、东部地区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将成为主要的增长地区。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目前很多厂家纷纷调高全年产销计划。前几个月短暂、局部的供给紧张局面会在下半年随着产能释放得到改变。当前,由于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潜力多为第一次购车的刚性需求,再加上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鼓励,中国汽车市场逆势增长、充当全球汽车业引擎的作用短期内不会弱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