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的悍马 企业出海沉浮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20:38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并未放缓“走出去”的步伐,反而成了参与全球产业重组舞台上的主角,企业海外并购迅速增多。

  迷糊收购案

  6月3日,一则关于美国悍马品牌被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收购”的消息,让此前默默无闻的腾中重工一时间天下皆知。

  “到底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现在仍然不明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约评论员马光远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长期从事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曾参与数十起重大跨国并购案例的马光远对并购事宜可谓了然于胸,但此次腾中“收购”悍马却着实让他有点“迷糊”。“并购到什么,以什么价格并购,都是雾里看花,成了最大的谜团,这桩并购让人越琢磨越不对劲。”马光远说。

  “这简直是一起莫名其妙的收购。”用马光远的话说,悍马“下嫁”腾中的确有点童话的味道,虽说通用破产,悍马“凤凰不如鸡”,但只要价钱合适,在全球最终找一个汽车制造商接手并非难事。况且有中国汽车商家如吉利、长丰等也表现出了兴趣。潜在买家有中国企业,但做梦也想不到是腾中。

  而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谈及此次收购事件,更多的是对收购悍马可能产生“投资”旗号下资本外逃的担忧。坊间传闻悍马最终可能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梅新育提供给《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分析表明,收购方财力与收购额之间的差距悬殊。按照6月2日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6.8302元计算,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4.151亿元。而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以生产石油设备、路桥机械为主的腾中重工注册资金只有3亿元,2008年产值不过15.7亿元,上缴地方利税2000万元。34亿元的交易额显然超过了收购方注册资金10倍以上,超过收购方2008年产值的两倍甚至3倍。

  “腾中收购悍马之事,最后可能只是上演一道‘广告大餐’。”马光远表示。这样的“秀”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金牌破烂王?

  曾经一度,中资企业因专去收购一些“过气”的企业和产业,更偏爱收购深陷财务危机中的著名企业,被国际投资专家誉为资本市场上的“垃圾王”。“黄金的价格,买回个破烂。所以叫金牌破烂王。”马光远戏称。

  事实如此,近些年中资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频频现身,未经全盘思考便出手交易者并不少见。有人甚至戏称,这些资本市场的“新贵们”往往更像挤进了名牌包包店的暴发户,还未全盘考虑便“一掷千金”,只是奔着“手持路易威登”的荣耀感。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首席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此前曾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谈到,中国民营企业老板心中普遍有一种过于强烈的渴望成功、企盼辉煌的欲望,其浓度和猛烈度远远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家,而且又大都有一种赌徒的心态,不停地“下注”,缺乏冷静的思考。

  这种“赌徒”和“炫耀”心态不仅仅体现在民企。马光远告诉记者,“这几乎可以算是一种‘文化’。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以往并购案以惨败告终的往往共同的症状都表现为‘头脑发热’,不好好做功课。”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确让不少中资企业看到了机会。面对金融危机下身价大跌的知名企业,大批国有企业闻风而动,民营企业亦步亦趋。国家商务部数据表明,近两年我国的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

  “希望通过收购品牌,以达到自己的提升可谓最美好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马光远告诉记者,“中国企业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要谨防海外并购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对于目前一些中资企业高调海外并购的疑虑并非杞人忧天。据了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3个1/3”,即1/3盈利、1/3持平、1/3亏损。

  如果说早年中资企业出海“缴学费”、“收破烂”难以避免的话,那么近年来若干起看似“划算”的海外并购案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则值得认真反思。像TCL收购法国汤姆逊、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南汽购买英国MG罗孚等等。马光远认为,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而国内企业到海外并购的成功概率并不很高。5年前,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问题专家森克·贝斯特莱茵也曾经摇头表示,中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失败会多于成功”。

  决定成败的不仅仅是收购的价格,更要拼“软实力”。诚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所言,“走出去最大的差距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缺乏一大批具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除此之外,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专家们提醒,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经验还显得比较单薄,贸然出手的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

  既已有“前车之鉴”,面对海外“诱惑”,中国企业岂能掉以轻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