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高尔夫在中国受到欢迎的程度与遭到的抵制可以说是同样强烈的。据国内一著名咨询公司预测,2020年中国高尔夫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可能将达5000万人。但高尔夫运动在中国落地之日至今也始终被很多人看做是贪大求洋、浪费土地等的代名词。国家对其也是禁令重重。
早在2004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继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审批。此后,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也发文将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项目等六类列入禁止用地项目。
但正是在上述禁令面前,全国高尔夫球场5年来增加了近400个。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韩烈保近日在向媒体介绍我国高尔夫产业近年来的现状时谈道:“从2004年的17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个。北京当时有20多个球场,如今已经有60多个,京津冀加起来已经有100多个。”
那么,国务院及部委的“三令五申”是否已成“一纸空文”?
“之前颁布的禁令不能说是‘空文’。”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场地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苏德荣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禁令主要针对的是耕地等农业用地。对于高尔夫用地,在土地紧张的地方应该禁止建设。国家应该在土地类型上做一个划分,哪些地方适合建设,哪些地方不适合建设。一定级别,政府有一定的权限,它能够批多大地,这些地的类型应该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批之前需要经过什么样鉴定过程。“现在咱们国家就只有一些禁令,在以上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冲动就难免会出现纰漏。韩烈保也指出,高尔夫球场在地方上首先算得上够投资规模的招商项目,它对于环境的改善、就业的带动尤其是税收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会与企业一起以各种名义促使项目落地。
除了占用面积大以外,对环境的潜在破坏,也使得高尔夫备受诟病。苏德荣向记者介绍,根据他们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养护管理条件下,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运营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往往会推动环境质量改善。但这需要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环境组织、高尔夫球场本身的共同努力。
“但在咱们国家行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尤其是管理草坪的人员,草坪管理人员之前很多都是农民出身,有水就浇,有化肥就施,由于缺乏科学的使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整个行业素质有待提高。”苏德荣说。他进一步指出:“实际上这些问题不是高尔夫产业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环保部门如果定期到高尔夫球场进行水样检测,有超标就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整个行业自然就会发展好起来。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来管,就难保有些球场会有违规操作。”
据了解,在美国等国家高尔夫产业都发展得很好。“为改善城市环境,美国政府一定要修建绿地,他们就想何不修建高尔夫球场呢?高尔夫球场本身便是绿地,可以满足环境需要。而民众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减少绿地的维护成本,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税收。”东方高尔夫集团总裁潘仲光表示。
“既环保又可以健身,还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高尔夫运动理想的一面。但在我国高尔夫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良好效果。”苏德荣表示,由于管理不到位,整个行业都给糟蹋了。比如一个新建的造纸厂需要占地也会对环境有污染,但是只要符合相关规定依然能够建立。高尔夫作为一个产业跟这种性质其实是一样的,作为一种投资项目,需要用地,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批,批了地之后,对后续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监管。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
苏德荣说,一方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禁止高尔夫非法用地;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也不是说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建立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把监管工作实际做起来做到位,允许其在合理的范围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