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近日,能源局再发文要求强力推动煤层气开采工作,欲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目的旨在确保完成2010年煤层气开发目标。建成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18个,煤层气民用用户200万户以上,发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以上。到2015年建成36个煤层气抽采利用亿方级矿区,从根本上减少煤矿瓦斯灾害威胁,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有效保护大气环境。
煤层气又称煤层瓦斯、煤层甲烷,俗称“瓦斯”,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它是优质的化工和能源原料。中投顾问提供给《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煤层气抽采量58亿立方米,利用量18亿立方米,淮南、阳泉、水城、松藻、宁煤等10个重点煤矿企业瓦斯抽采量均超过1亿立方米。同时,地面煤层气开发2008年突破5亿立方米。
以上数据,显然与《煤层气十一五开发利用规划》所提及的“201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要达到100亿立方米”还有很大差距。
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趋势下,煤层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能源,业内观点均认为,若能大规模应用,前景将十分光阔。
除了能作为一种热值高的洁净能源和重要原料外,如果在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煤矿生产中的瓦斯将降低70%到85%。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08年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情况,去年全国煤矿一共发生瓦斯事故182起、死亡778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范维唐指出,在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总储量达36.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然而从80年代就开始煤层气开发的中国至今仍未能实现产业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到2000年才起步,但目前产量均超过100亿方。有观点将其戏称为“起大早,赶晚集”。
“看上去很美”的煤层气发展之路在我国遭遇了现实难题。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我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着三大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采气和采煤的矿权之争。再者是我国现有的采探技术较为落后,加上我国煤层气储存的地质结构所限,开采难度较大。另外,我国在煤层气开采方面的政策相对滞后、不完善也是煤层气开发迟迟不能规模化前进的原因之一。
此次能源局下发的《要求》也是为了加快煤层气的开采利用。
但遗憾的是,采气和采煤的矿权之争未能得以解决。在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煤层气的抽采利用必须坚持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坚持‘采煤与采气一体化’”。
“参照我国煤层气储存的现状以及国外在煤层气的开发方面的经验,煤层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和煤炭开采相结合,要提前规划,同步进行。”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告诉记者,解决煤层气与煤炭矿权的重叠问题,“最关键还是在于国家政策的统筹规划,以及地方政府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