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机肥或解土壤污染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 22:36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已经日趋严重,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应对土壤污染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对此,也有些专家则指出,应该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

  据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已达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作为主要污染源的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这两年也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形成了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

  “污染源是不断增加的,绝对值是巨大的。这必然导致土壤污染不断恶化。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4月22日,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生态论坛”上,韩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高度要上升到战略层面。”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于法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植物生长与农业生产的基础。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保证土壤的‘身体健康’。”

  从今年起,我国全面实施粮食增产1000亿斤的战略规划。但在于法稳看来,这个规划并不好完成。“我国土地的单产量已经很高了,上升的潜力已经不大。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的量无疑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也就更大了,对整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于法稳说。

  对此,韩孟和于法稳都建议,我国要加强“三废”集中管理和工业化的治理,并尽量减少化学制剂在农田的施放。

  “我们可以借助4万亿元投资的这个东风,来加大公共投入,完善公共治理设施建设,并加强科技支农的力度,改善和改进农药化肥的品种、质量,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水平,尽快推广测土施肥等技术。”韩孟说。

  “从2005年开始推广的测土施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已有5000万公顷的耕地实施了这种技术。尿素使用量的增幅也因此降低了2%~3%。”东方艾格化肥行业分析师徐洪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该技术的推广常常受到化肥企业的“白眼”。一些经销商受利益驱使,在农民购肥时哪种肥料利润高就推荐哪种,并不是推荐最适合的那一种。“很多农民觉得自己上当了,下次就不再买了。因此,加大市场监管就成为了必要。同时,农业技术员的培养和测土施肥的网点也要尽快布置。”徐洪志说。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例如,种植转基因作物。这些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要强于一般作物。”韩孟说。

  但于法稳却认为,这个方法似乎并不妥当,他甚至认为这样的耕作方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确实可以避免土壤污染,但是粮食的产量如何保证?农民的收入如何保证?农资企业如何生存?”于法稳接连提出3个质疑。

  对此,韩孟给出的答案是由政府补贴农民和企业,新兴起来的“有机化肥”则可以解决产量难题。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朱昱骏,对“有机农法”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机农法”,是采用特殊的有机肥料,这种肥料在落叶、粪便等天然的废物中添加某种添加剂后形成的。施用于土壤后可以改良过去被化肥所伤害的土质,也无须再使用农药。

  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却举步维艰。朱昱骏认为,关键在于有机肥价格偏高,老百姓也不愿“冒险”。因此,有机农业的推广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利益的推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