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而亮:官场导向让大学生村官出路有点变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 22:49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一位河南亲戚前段时间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帮忙让今年大学毕业的女儿到北京郊区当村官,这令我有些纳闷。就我了解的情况,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体现基层锻炼的性质,并非真的进入官场。当年动员时,大学生并非很踊跃,今年何须要找关系?那位亲戚说,对以后“进步”是有很多好处的。

  近日北京市出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措施印证了亲戚的判断。市里为即将卸任的首批大学生村官拟定的七条“出路”中,前四条有着明显向官场进步的诱惑力:一是每个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选拔优秀村官继续派到行政村工作;二是从合同期满的村官中续聘;三是鼓励村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本市再拿出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务员岗位,面向村官定向招录;四是选拔符合条件的村官直接进社区工作……从这几条出路上看,尽管依然在基层工作,但身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合同工变成了“正式工”,由泥饭碗变成了铁饭碗,由昵称的“官”变成了真正的官(虽是最低级别)。如果实现这几条出路的其中一条,还有一个具有无比价值的收获,那就是有可能在北京落户。真若如此,到京郊当三年村官的确太值了,比起那些到西部艰苦地方去的志愿者、支教者,比起那些直接找工作碰得头破血流的毕业生来讲,条件实在优厚。怪不得今年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突然要走起“后门”来了。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最基层的行政村去挂职,是鼓励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接受锻炼、了解国情、体恤民意的一项新措施,也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一个新尝试。三年前,选拔北京首批大学生村官时引发的社会轰动,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三年来,社会各界对这批村官的成长给予高度关注,媒体不断进行追踪报道,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的尝试对当代大学生的持续培养,对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未来国家栋梁的打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过前几年的试点,这项工作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认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党中央的明确决策与直接领导,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去年已推广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级单位,总数达13万人以上。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育工程,为合同期满的村官设计好的出路,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大学生村官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也不是党政干部的后备军和预备队。作为培育人才的战略性工程,重点不是他们农村挂职期间能做出多少政绩,而是加强自身的锻炼,包括世界观的确立、人生观的端正、社会观的形成等。同时,运用他们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所以,经过几年农村锻炼的大学生,应该更具有就业的竞争条件,为各行各业积极接纳。如果把几年锻炼作为一种对国家的奉献和付出,组织上需要给予他们“出路”上照顾的话,锻炼意义就打了折扣。要是以向官场进步作鼓励,就有些变味了。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中有不少佼佼者,应作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可作为一种政策性的导向,会带来许多负面的作用。大学生所挂职的农村,条件千差万别,作用各不相同,受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成功者很多,失败者也不少,并非完全决定于他们努力与否。如果被认定“优秀”者即有好的政策性出路安排,必然让大学生对所去的地方和村庄进行功利性的选择,在任职期间要拼命做出“政绩”,争取好的鉴定,也就难免导致浮躁做秀,弄虚作假。近日河南安阳23岁的大学生村官阎小心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被公众广为质疑,令很多网友对大学生村官的纯洁性打上了问号。

  当初,人们将大学生村官工程称为“21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这种比喻虽然不恰当,但寄予了公众对大学生村官某种期待:多一份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壮豪情,少一些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取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