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并购频遇阻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14:01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赵志国

  一周前,中铝力拓交易被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延期至 90天后。一周后,鞍钢认购金达必股份、华菱钢铁认购FMG股份的审批,双双遭遇延期。而近日澳洲OZ矿业又发布通告,从24日起将延期90天公布对中国五矿公司收购OZ矿业的结果——— 在不长的时间里,中国4家企业收购澳洲资源资产审批相继遭遇“延期门”。

  发生

  集体遭遇“延期门”收购澳企受阻

  过去几年里,在澳洲这块世界上最小的陆地同时又是最大的岛屿上,中国企业的订单引领着采矿热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人一边欢迎中国前来投资,一边却又日益忧心资源行业为外资所控。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06年,中国企业累计在澳投资金额大概为30亿澳元。但2006年至2008年年末,赴澳投资已剧增10倍,达到300亿澳元。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赴澳热情有增无减,就在OZ矿业宣布收购延期后,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王炯辉对外界表示,阻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障碍将减少,因为矿业企业需要资金,认为并购属“双赢”——— 我们有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对方有资源优势和运作优势,对其投资计划获得澳洲政府批准持乐观态度。此外,同属国字号的另一家中国矿业巨头——— 中国铝业高层也于本月初赴澳展开“公关之旅”,向澳方表态中铝不会寻求“吃下”力拓,而只是以股东身份出现,对并购前景也表现出信心满满的姿态。

  过程

  官员明确表态力挺“抄底”

  国内一些部委官员,在提示风险的同时也出来“打气”,认为是“正当其时”,这被外界认为是一个积极信号。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日前表示,目前这场全球危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国外经济衰退或者萧条,工人、雇员失业,有些投资者急于变现,退出。对我们来讲,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去购买他的设备,或者进一步的吸纳人才,这是一个好的机遇。 ”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作出了类似的表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从外面来讲,应该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该走出去的时候。”相较欧美来说,中国经济相对稳定,而欧美一些知名企业有寻求国家支持和海外并购的意向,“海外抄底”呼声高涨。

  除了表态外,还有一些实质性的支持。3月17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放宽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条件,并简化了相关手续。业界认为新政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境内企业“走出去”所需外汇资金的获取和运用。

  分析

  “出海”之路风险重重

  事实上,对于中企出海,国内也存在巨大的争议,这主要是缘于近年来的许多并购案例中罕有成功的先例,从联想并购IBM到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即使在几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些企业都还没有走出并购失败的阴影。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一案。4年时间里,双方劳资纠纷不断,双龙工会屡次抵制中方与双龙达成技术合作,阻止在中国生产双龙汽车。在去年底,双龙工会方面以外泄核心技术为由,扣留了中方的管理人员,其后又演化为示威活动,导致这桩并购以失败告终。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对国内企业来说,这一案例有许多值得总结之处。“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前几个回合我们被击倒了,但在接下来的回合中我们依然能取得胜利。”

  ■专家视角

  中企跨国并购应谨慎行事

  昨日,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向记者表示,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结束的背景下,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应谨慎。

  曹红辉认为,以金融业为例,美国对于金融业开放有着明确的准入限制和要求,规定外国金融机构所占股权不得超过9.9%,且不得进入决策管理层。目前,我国企业出海,除人才缺乏外,还要面对各国各项法律制度。跨境资本的流动成为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现在对于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十分困难,企业在选择海外目标和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承受可能失败的心理准备。

  ■最新进展

  澳反垄断机构批准中铝力拓交易

  本报综合报道 澳大利亚反垄断机构周三对中国铝业增资力拓一案“绿灯”放行,中铝表示欢迎。

  澳大利亚反垄断机构“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周三表示,中铝和力拓没有能力单方面将铁矿石价格压低至正常竞争水平之下。虽然力拓可能通过增加产量压低价格,但是其他厂商可以通过限产抬高价格。

  中铝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表示在获得澳监管批准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根据协议,中铝将耗资123亿美元收购力拓的部分铁矿石、铜矿和铝业资产的股权,另外将购买力拓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交易总额为195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投资。 (李保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