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星的反周期之道(2)

  复星要适当提升轻资产

  复星一直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价值投资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扎根中国,分享中国成长,抓住中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呈现的产业机会;

  二、反周期操作,抓住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周期中不断涌现的产业机会;

  三、核心是价值投资,就是能带来持续增长的价值回报,而非偶得性利润。

  这里我强调一下反周期操作的问题。因为现在正好是在周期里面,我们的投资现在就直接面临这个问题。我谈四点原则:

  一、我们不能踏错周期。现在大家都在说“抄底”,但是事实上,真正的那个底在哪里,谁都无法预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底在哪里,就安于无所作为。我们不能知道最低点在哪里,但要知道相对低点在哪里;不能知道最高点在哪里,但要知道相对高点在哪里。我们必须具备这个理性思维能力。我们要买在相对低点,卖在相对高点。

  二、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我向来认为是这样,在大家都觉得很困难、都表现得“懦弱”的时候,我们要勇敢一点,我们要发展得更好,我们不但要过好这个“冬天”,还要准备好“网”,还要捕鱼。

  三、坚持价值投资。具体说来,这个时期做投资,判断投资对象是否有价值,有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上市公司看PB,非上市公司看它的产业重置成本。如果金融资本对于产业的定价低于产业本身的重置成本的时候,投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也就是金融资本对产业的估值比项目本身的重置成本还低的时候,那它的投资价值就已经显现。

  2。看它的行业竞争力。如果今天这个时候,同行都趴下了,它还在赚钱,那就值得投资。证明是一颗好的“种子”。

  四、勘透风险:一是价格和购买节奏的把握;二是看清PB里面的账面净资产可靠吗?三是算清PE里面的利润可持续吗?四是弄清楚投资后它的现金流还能保障生存和发展所需吗?

  要想清楚最坏能输到哪份上的勇敢才算真正的无畏,无知者的无畏是愚昧。

  复星集团与下属产业公司的动态关系上,我讲两点:

  第一点,我们已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医药、房地产、钢铁、零售、矿业、金融服务在内的主营业务板块,都是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行业,符合我们的投资战略,只要中国动力仍在,全行业的退出近期不会发生。

  第二点,一路上我们都会做一些阶段性、局部性的调整。某些经营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我们要淘汰,要做一些对冲和调整,提升我们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这个问题我很难在这里非常具体的展开。就投资来说,一个价值创造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冲。也就是说你能够买进便宜的,卖到贵的。比如房地产,虽然房地产价格在下来,但如果以低的房地产价格卖掉,能买到更低价的土地的话,其实无所谓,你的整体价值还是在上升的。所谓对冲,对我们做投资的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很多公司有那么大的风险,因为它就是单边赌,就是只赌一个方向,比如赌石油价格上升,它就认为它会一路上去,没想到石油价格会跌那么多,这种单向的赌博在投资里是最忌讳的。最好的投资,应该是对冲风险、创造价值。

  复星要抓住本轮危机调整带来的各种机会,加大对资源类、金融类、消费类等行业的投资,适当提升轻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1。我们看好未来的中国内需市场,看好与内需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抓住本轮政府启动内需的机会,加大对资源类、消费类以及与中低端消费相关行业的投资,包括有品牌的消费品、商业连锁、金融服务等行业。

  2。抓住资产价格暴跌的机会,趁低换牌,对冲投资,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适当提升轻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我们要投资一些弱周期、现金流好、抗跌性强的轻资产,比如新媒体产业、动漫娱乐业等等,增强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的历史资源配置都是一点点积累过来的。通过这一轮的趁低换牌,要达到一个什么结果呢?要让我们的资产既要有成长性好的,又要有稳定性;既要有资金密集型的,也要有轻资产的;既要有高利润率的,也要有高现金流的。

  3。要抓住本轮上市公司股价暴跌的机会,加大对已上市公司,尤其是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

  (本文由本刊摘编自郭广昌在2009年复星集团年度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