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铝购力拓股权浮亏百亿美元 财科所称物超所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17:24  投资者报

  楼继伟肖亚庆抄底澳洲 海外并购须过四重门

  徐晓宁 闫新

  投资者报 (分析员 徐晓宁 记者 闫新 发自悉尼) 2月17日,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持有2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董事长楼继伟现身澳大利亚。

  与刚刚签下195亿美元并购合同的中铝不同,中投不打算给澳大利亚民众带来更多不安情绪。楼继伟会见了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和资源丰富的西澳大利亚州州长科林·巴纳特以及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并与之洽谈。

  当地分析人士认为,楼继伟此行的目的是沟通和了解澳大利亚政府的外国投资政策,并希望寻找为澳大利亚政府新推出的基础建设计划提供资金的可能性。继矿产资源之后,中国开始表现出对澳大利亚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港口码头浓厚的兴趣。

  澳大利亚的不安

  而在此前的短短几天内,中铝收购了力拓、五矿收购了澳大利亚OZ(OZMinerals)矿业、鞍钢增资控股金达必,如果算上更早的中信、中钢、华能、宝钢、中金岭南、兖煤等企业,一时间中国资本云集澳大利亚,冲击着澳大利亚人的神经。

  2月以来,有关中国资本的新闻频繁出现在澳大利亚当地报纸,尤其是财经版的头版新闻几乎全被中国资本占据。中国资本频繁收购引发了澳大利亚的高度关注,持续成为澳大利亚媒体热议的话题。

  此时也传出,澳大利亚政府投资政策收紧可能阻挠中国资本并购的消息。《投资者报》记者随即在澳大利亚采访了在联邦财政部工作的马克·海耳,询问中国企业的国有背景,是否会成为审批过程中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但他对此未做评论。

  澳大利亚财长斯万的公开声明也表示,在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未完成收购事项的评估之前,他不会做任何评论。审查的标准是外国投资要满足澳大利亚的指导方针并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对此,OZ矿业的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麦克尔摩尔认为,OZ与五矿的交易是当前环境下的最好选择。OZ的并购协议有很强的理由获得批准,这样才能保障公司的未来。他并不认为五矿的国有背景会成为问题。

  而OZ矿业的情况与力拓也有很大区别。五矿与OZ矿业的协议是100%收购,但OZ矿业没有什么关键的战略资源,资金状况也更困难,而力拓拥有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对两个协议的批准,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澳大利亚各界欢迎外国投资,认可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经济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投资在资源领域急剧增加表示担忧。实际上,由于各方所处的立场不同,角色不同,代表的利益不同,观点分歧很大。

  最终收购协议是要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其中的一个关注就是中国公司的国有背景。《投资者报》采访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商务领事刘欣,她表示,现在澳大利亚经济不太好,需要中国的资金。而中国公司也是越来越国际化、市场化,经营活动也是纯商业性的。比如兖煤集团早就到澳大利亚投资了澳思达煤矿,经营也一直不错,特别是前两年。

  现在,财长斯万将为这个难题解开答案。在平衡各方利益时,他也必须考虑中澳之间的经贸关系,以及中投的资金背景。如果最终答案不能表示足够的友好,很难想象后续的中国资金会继续进入以支持澳大利亚恢复和发展经济。

  铝的投资与回报

  2008年中国企业共完成了318.2亿美元的自然资源跨国并购交易,占海外收购交易总规模的521.4亿美元的三分之二。而此前的收购记录是在2006年创下的,规模仅为123.9亿美元。

  2008年,标准银行矿业与金属部全球总裁Thys Terblanche认为,次贷危机带来银行系统的信贷危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008年矿业国际并购数量急剧减少。而金融海啸带来的矿业并购低迷,却成为部分中国企业眼中的机遇。

  2009年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与力拓集团建立开创性战略联盟,中铝公司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投资。

  相比此前投资力拓已出现巨额亏损的背景,中铝此次195亿的追加投资是否划算?

  按照中铝与力拓达成的协议,中铝将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现金,其中约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债,债券的票面净利率为9%。剩余的123亿美元现金,将用于对力拓公司的直接参股。此次投资后,一旦获得监管各方的批准,中铝在力拓的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9.3%增至约18%。

  市场人士认为,“这是笔不错的抄底买卖”。因为中铝这次收购到了力拓在铁、铜、铝矿方面的核心资产,并且力拓目前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抄底正是时候。

  反观力拓,现在的局势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在2007年7月力压美铝以38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加拿大铝业公司后,随着大宗商品热的降温,2008年下半年开始有色金属价格暴跌,高昂的收购成本成为了力拓沉重的债务负担。

  力拓集团2月12日公布的年报显示,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36.76亿美元,相比2007年的73.1亿美元的净利润下降一半。截至2008年12月31日,力拓净债务减少65亿美元至387亿美元,债务减少是由于力拓在2008年12月10日宣布裁员1.4万名员工和削减资本支出一半以上所致,但力拓在经过持续减产、关闭工厂、裁员等努力之后,仍然逃不过出售资产偿债的命运。

  不难理解,此次力拓急于伸出橄榄枝,是想让中铝将其从债务泥潭中拉出来。但对中铝来说,195亿美元的巨额注资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公司以140.5亿美元以每股58英镑收购力拓9%的股权。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放弃并购力拓的计划,导致力拓股价大跌37%,当日以每股15.5英镑收盘,相比10个月前中铝公司58英镑的买价,股价暴跌74%。所持股权现价约合38.7亿美元,中铝差不多损失了110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近年来“出海投资”代价最惨重的一次,即便是受中铝投资消息影响,力拓的股价已由15英镑以下回升到19.54英镑,但仍较当初的收购价缩水了67%。

  《投资者报》分析认为,虽然中铝上一次对力拓的大手笔投资遭遇“滑铁卢”,但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矿产资源价格的普遍下跌和必和必拓公司撤销收购要约所导致的,都是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而中铝收购的力拓公司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并没有因为股价的下跌而减少。

  根据财政部财科所内刊《研究报告》计算,目前,力拓公司储藏了多种高品位的矿产资源,储量包括铁矿石124亿吨、煤炭76亿吨、铝土矿38.9亿吨、铜3500万吨、黄金5000万盎司、白银3.24亿盎司、铀22万吨。以2008年6月底的同类资源价格计算,力拓公司资源储量总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即便以目前最低的各种资源综合价格的最保守估计,力拓公司的资源储量总价值在2万亿美元之上。从这点来看,加上2008年初的140亿美元,如果此次注资能够成功,中铝公司持有力拓公司股权将由9.3%上升到18%,实际获得近3600亿美元的资源价值,而且还成为力拓公司单一第一大股东,已是物超所值。

  如原中铝总经理肖亚庆所言,虽然世界经济有不确定性,关键看长期判断,投资资源性的股票从长期看永远会增值,中铝要做百年老店,不会只关心一时利益得失。

  海外收购“四重门”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大国,中国50%的铁矿石不得不依赖进口。这种尴尬的产业现状,已经达到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程度,进军海外特别是矿产丰富的澳大利亚势在必行。

  不过,收购并非易事。在海外收购大型上市企业,往往会遭遇到当地政府的阻挠,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饮恨而终、中石油(11.38,0.04,0.35%)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并购失败等案例,这些都对并购企业的海外并购经验和公关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纵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般要遭遇“四重门”。

  第一重门是“经济威胁论”。非经济因素已经成为阻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因素。2月17日,力拓部分机构投资者表示,如果必和必拓能够对力拓公司发起新一轮的收购,那么他们将提供融资,以全力阻止中铝与力拓总价达195亿美元的交易。事实上,在中铝与力拓的两次合作上,澳方一直担心力拓持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石资源被他国投资者轻易买走。

  第二重门是“政策限制”。2008年被叫停的首钢收购澳大利亚铁矿厂的计划就是因为该交易涉嫌违反澳大利亚《公司法》,政策法规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收并购交易的重要因素。不过,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不足,消费量却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投资中国资源性矿产的保护越来越强,中国对外资投资矿业的限制政策越来越严格。

  第三重门是“经营现金流压力”。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收购方式有四种:现金收购、换股并购、综合证券并购和杠杆收购。其中,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

  第四重门是“整合难”。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首当其冲就是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问题。一般而言,中国本土企业与海外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企业文化鸿沟,如何吸收西方企业文化的积极方面,保留本土企业的文化优势,成为考验中国海外并购企业家智慧和能力的难题。如TCL集团(3.73,0.20,5.67%)对法国阿尔卡特、施耐德的并购,就因整合困难败走麦城,相比较制造业,矿业公司的整合问题并非十分突出。

    相关专题:

    中铝宣布195亿美元注资力拓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