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电投总经理称电煤谈判煤炭央企应带头降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1日 02:39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炜旋

  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销衔接会(下简称“煤炭订货会”)已过去45天,但五大电力集团与各煤炭企业的电煤合同仍然一单未签,双方博弈仍在继续。

  在“煤电顶牛”、合同未签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开始限产保价,甚至部分煤企对电厂开始限供;而电力企业则着手海外寻煤,以拓宽电煤来源的多样性……但“50%的煤炭用于发电”的高关联度决定双方仍需回到谈判桌,最终从价格谈判上寻求突破。

  由于高煤价且未能实施新一轮“煤电联动”,2008年五大电力集团亏损额高达322.5亿元。而雪上加霜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国内电力需求从2008年10月起连续四个月出现了负增长,今年1月份,国网系统售电量下降11.9%,除新疆、湖南增长外,其他省区全部负增长。

  “只有在现有煤价基础上再下降50元,电力企业才有可能盈亏平衡。”2月6日,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希望,煤炭央企应该带头降价并签订合同,以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对煤企的期望,陆启洲在整个访谈中三句不离“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跟不上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被他视为谈判结果“难产”的根源。“电力体制改革没到位,谁主导召开会议都没有用,根子没解决。”他说。

  但他对前景依然保持谨慎的乐观,“我估计到4月份左右就要有一个说法,不能再拖,会达成一个双方能够接受的方案。”

  更令人期待的是,他认为煤电矛盾暴露之后,在能源体制方面“国家会下决心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下决心逐步理顺煤电价格机制,下决心控制一次能源”。

  电力改革没到位是根源

  《21世纪》:2009年全国煤炭订货会电煤合同始终未签,目前谈判最新进展怎样?

  陆启洲:煤炭订货会上,由于煤电双方在价格上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大多数电煤合同没有签下来。订货会后,无论是央企层面还是地方企业层面,煤电双方继续保持接触,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能达成一致。

  《21世纪》:迟迟未能达成一致的原因是什么?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谈判为什么会这么困难?

  陆启洲:电力和煤炭企业对今年市场供需的看法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电力、煤炭的需求都在萎缩。为什么双方对市场预期一致,但对价格的预期却不一致呢?主要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同步、不到位,也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不同步——煤电紧密相连关联度很高,大概有50%的煤炭用于发电。这么高的关联度,但改革方面是不同步的,煤价放开,但电价是受到严格管制的。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8年1-11月份的数据,煤炭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33%,发电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00%,这种情况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用计划方式配置资源也不可能发生。只有一方面放开、一方面控制才可能发生这么大的反差。

  《21世纪》:有人提出,煤炭订货会这种模式已很难发挥实际作用了,对此你怎么看?

  陆启洲:煤炭订货会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现象。应该讲,真正市场机制下,订货会不需要年年开,煤电双方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签订长期合同,国外90%(供应量)都是长期合同,合同一订20年,10%作为调节。

  现在的情况下,电力体制改革没到位,谁主导召开会议都没有用,根子没解决。

  降工资不能消化电企成本

  《21世纪》:今年煤企集体提出了涨价的要求,每吨提价50-120元不等,如果煤价按每吨提高50元计算,对电企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陆启洲:原煤价格每涨20元/吨,相应地影响电价一分钱。上涨50元,相当于发电企业每发一度电增加亏损2.5分钱。去年全国火力发电量约为3万亿千瓦时,今年煤价再涨50元,仅考虑存量因素,相当于火力发电企业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亏损750亿元。

  电力是基础产业,一旦发生电力企业因煤炭涨价出现资金链断裂,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将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另外一个后果是,企业丧失扩大再生产能力,这一轮金融危机过后,到下一个经济上升周期,又会出现前几年拉闸限电的局面。

  《21世纪》:因电煤合同未签,且市场不好,有部分煤企加大减产力度限产保价,并对电厂断供或减供,对此你怎么看?

  陆启洲:煤炭企业“限产保价”,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我就再问大家一句,如果电力企业“限电保煤”行不行呢?我们不讲保价,我们就讲保证我们有一定的煤炭库存。

  目前有一种声音,让电力企业通过降工资来消化成本。我要告诉大家,发电企业员工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仅6%,去年中电投集团成本是700亿元,工资是42亿元,而同期煤炭涨价就增加了103亿元成本,靠降工资根本不可能消化。

  另外,煤炭企业提出由于增值税和资源税调整使得他们的成本上升,收益受到影响,因此煤炭要涨价。这让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煤炭企业成本上升了,向下游推动是合理的,但发电企业向下游推动就是不合理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该是煤炭企业之间竞争,发电企业之间竞争,哪里听说过跨行业竞争?但现在不但是竞争,还“顶牛”了。现在,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内部不但不竞争,还抱起团来,一方一齐要求涨价,另一方一齐要求降价。说明我们电力体制改革没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通过价格信号反映出来。

  煤电联营意在加大话语权

  《21世纪》:在你看来,目前的煤电谈判僵局突破点在哪?结局会是如何?

  陆启洲: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煤炭、电力市场需求还会向下走,煤电双方仍有可能达成一致。市场的力量比谁都强大,煤炭企业早晚也得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煤炭企业的固定成本比例是70%,也就是说即使一吨煤不生产也要支付70%的成本,煤企不会长期限产。

  我认为煤炭央企要带头降价。尽管煤炭央企占全国电煤产量不到20%,但煤炭央企带头签订合同,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能够调控的也只有煤炭央企。

  在这方面,地方和中央企业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去年全国有7个省在发电企业亏损的情况下还降电价,发电企业亏损到这个程度还要降电价,而不是降煤价,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中央企业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博弈,因为电力企业基本都是央企。同时也说明中央政府对一次能源控制较弱,对二次能源控制很强,毕竟五大发电集团占了半壁江山。

  现在都强调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我想无论是煤炭央企,还是电力央企,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21世纪》:如果煤价下调不能实现,是否有可能通过新一轮煤电联动或国资委注资来弥补电企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呢?

  陆启洲: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2.5分钱的上升成本如何往下传导?去年还有2分钱是由电网背着,理顺这2分钱还有可能,但再推2.5分钱难度很大。而且现在问题是煤炭企业涨价要价不是50元,是120元,维持电力盈亏平衡,电价还得涨几分钱,决策部门能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对于国资委注资,我认为,国资委要救的企业不少,收上去的钱并不多,哪有那么多钱来给发电企业注资?

  《21世纪》:由于煤电矛盾导致电煤供应不稳,发电企业近几年积极向煤炭领域拓展,这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这是否也是煤电矛盾所迫?

  陆启洲:大家都认为发电企业向上游拓展、煤电联营是很好的措施,但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措施,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但发电企业总不能坐以待毙,总要想办法维持生存。

  2008年中电投的煤炭产量已达到3700万吨,今年要增加1000万吨,2012到2013年,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自给率达到70%以上。届时我们的话语权会比现在大一些吧。

    相关专题:

    2009煤炭订货会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