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实业投资主导的国际化模式——三一集团1亿欧元在德建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昌/湖南报道
柏林时间1月29日下午1时,德国总理府,三一集团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投资协议签字仪式在此举行,正在德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出席了该签约仪式。
“温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共签署了6个投资项目,其中有5个(项目)是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唯有三一集团的项目是中国对德国的投资。”2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三一集团采访时,该公司副总裁何真临除了用“气定神闲”来形容此次海外扩张外,还将三一集团通过实业投资推动国际化进程的方式解读为“独特的三一模式”。
中国在欧最大实业投资
据介绍,三一集团此番拟在德国北威州科隆市建立的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将覆盖整个欧洲市场,项目计划投资1亿欧元,达产后年产工程机械产品3000台,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投资利润率为27.75%,投资回收期6.93年。
德国是全球举足轻重的建筑设备及建材机械供应国。据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德国建筑设备及建材机械总销售额为152.6亿欧元,其中75%的产品出口国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真临认为,“这是一次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好机会,也能为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这个迄今为止中国在欧洲最大的一笔实业投资项目,坊间普遍认为三一集团此举旨在降低采购成本,进一步配置资源,扩大欧洲市场份额,提高国际品牌影响力。对此,何真临毫不掩饰地说,“要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国际化的三一。”
金融危机不改战略布局
2008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实现海外销售近5亿美元,旗下混凝土机械、筑路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成为了国内第一品牌。新时期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定下目标——到2012年力争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如何实现?梁稳根及其管理团队将战略思路定位于国际化。
据介绍,早在21世纪初,三一集团就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除在130多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外,该公司还以实业投资的方式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2006年11月,三一集团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建立了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2007年9月,三一集团又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签署协议,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2007年底,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曾向记者透露,该公司还将在南美洲的巴西和欧洲的德国建立生产基地,完善海外营销网络。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德国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仍付诸现实。
“公司利润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支撑我们企业海外扩张、强劲发展的源泉,我们具备抗击金融海啸的能力。”何真临援引梁稳根日前在公司早餐会上的一次对话说,三一的核心理念是“品质改变世界”,只在国内发展,不可能让世界装备制造业发生变化,世界也不可能分享到中国创新的成果,“所以,三一要大力推进国际化的进展,缔造世界最高的品质!”
实业投资主导“三一模式”
观察企业“走出去”的方式,绝大多数企业均选择派驻办事机构与跨国并购的模式,如2008年6月,同属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中联重科以2.71亿欧元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而较少企业采取海外设厂的模式。纵观三一集团的发展史,除2003年兼并湖南邵阳汽车制造厂外,其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投资均为实业投资。
缘何三一集团对实业投资“情有独钟”?该公司总裁向文波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将此归结于“自主发展”4个字。
何真临对记者阐述:“跨国并购鲜少有成功案例,主要原因归结于文化整合难度大,管理水平有差距。中联并购CIFA案进展顺利,得益于文化融合工作做得较扎实。海外实业投资难度也大,时间长,从零起步,但公司十多年的发展,积淀了一个独特的三一模式,即从文化上更多地强调自我发展,从产业上更多地强调自主创新、健康发展,我认为,国际企业间的竞争,不是规模、利润的竞争,而是模式上的较量,看谁更健康、更具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