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产经 > 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获通过 > 正文
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
“如果说2006年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吹响了全面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号角,那么,本次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说是我国装备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它既立足于当前的解困,更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规划已经明确了方向性和政策性的调整方案,其中的‘三大亮点’给寒风中的装备业吹来暖风。”蔡惟慈说。
依托重点工程
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这是规划中的最大亮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自主化不仅关系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在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等领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低档数控机床、中低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也已接近国际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蔡惟慈说。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装备自主化的具体措施,如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进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尤其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国内许多大型项目的设备招投标中,国产设备往往因得不到信任而无法中标。
如果国产首台(套)设备总是得不到信任,那国内设备制造商就得不到实践的机会,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为此,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剑指“短板”
提高基础配套水平
关键的基础零部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本次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要提高基础配套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蔡惟慈说。
振兴规划对基础零部件从之前“发展主机带动零部件行业发展”转变为“坚持整机发展与基础配套水平提升相结合”,基础零部件首次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业内企业认为,做好基础零部件对推进装备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虽然能生产许多大型设备,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关键零部件的问题,一些重要轴承、液压元器件、高压容器等长期依赖进口,使企业很大一块利润流失。
蔡惟慈建议,在国外零部件进口方面,对国内已经能够生产的零部件进口取消免税,对国内暂不能生产但主机有需求的仍进口免税。研发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基础零部件技术研究给予减息贷款等经费支持或优惠政策,或由有关部门出面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液压元器件、轴承、发动机等研制难题;同时,政策引导、扶持,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数家大型基础零部件企业集团。
调整结构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调整’是振兴的基础,也是振兴的保证。本次规划的第三个亮点就是既立足于当前的解困,更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它要求在促进结构调整中提升整个装备业的竞争力。”蔡惟慈说。
据介绍,尽管我国装备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产业积累的矛盾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也充分暴露,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企业集团大而不强等。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重大技术装备是最能体现一国装备制造业水准的部分。机械装备制造业对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至关重要。
“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总体来说,仍然是大而不强,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的经济形势也是装备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好时机。希望装备制造业尽快成长起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企业。”蔡惟慈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