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资》记者 孙汝祥
民航业的出路也许得放到探寻国资国企改革的出路中来探讨,才有意义
2008年,中国民航业陷入重重困境,拯救民航业的举措不时出台。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标本兼治,能否启动民航业腾空的引擎,仍然存疑。探寻中国民航业的出路,找准航向,发动引擎,才能把民航业送上正确的跑道,送上辽阔的蓝天。
探寻中国民航业出路的前提,首先得明白民航业的来路。
近30年的民航改革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1980年开始的军转民,使得行业迈上企业化之路;1987年开始政企分离,现代民航业架构基本形成;2002年之后,政企彻底分离、政资分离和行业重组,当前的民航业格局基本成型。
“民航改革走的路子是对的,政企分开是对的,但不能搞乱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对《上海国资》说。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2002年的带有强烈行政强制性色彩的大重组确实有点乱。东航目前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时的恶果。
合并西北航、云南航之后,东航的整合陷入了窘境:一方面东航新增了近90亿元的沉重债务。另一方面,也是更糟糕的是,东航此前赖以成功的“精品战略”难以继续,陷入跟其他两大航空一样规模、网络竞争的尴尬局面。
同时,内部整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返航事件与云南航被并之后业绩变差,员工待遇变低不无关系。
在整合不善,协同效应难以彰显的情况下,走马灯似更换高管,无疑是给东航雪上加霜。新高管并没有解决整合问题,企业的经营战略却难以明晰并持续,管理漏洞也是迭出。与之前翩翩起舞不同,东航这只燕子的双翼渐渐沉重起来。押宝山东、入股齐鲁航空,上海保卫战,都以失败收场。东航经营管理逐渐走入低谷。
因而,如果把板子都打在东航身上,着实有些冤枉。至少,东航不能决定当时的重组,东航也不能选择自己的高管。
如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在过去的改革中总结经验教训,鉴往知来,看清来路,某种程度上决定民航业的出路。
中国民航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玲对《上海国资》说,首先,对民航业的发展应该有通盘的考虑,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行业以足够的重视。其次要重视货运、通用航空、客运协调发展,重视不同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以实现整个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来讲,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得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加强管理。”李春玲强调。
“走市场化方向、专业化分工的路子是对的。如果说要总结民航业改革的话,不管是从经验教训,还是过去将来的角度,都应该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民航归根结蒂还得姓民。” 中国民航大学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对《上海国资》说,“它的初衷、目的还是要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它还得依靠民众,发挥所有人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监管方面,李晓津强调,国家一方面在经济性管制方面,如价格管制,应该逐渐放松,而社会管制则要加强,如防止垄断,侵害消费者利益。
总而言之,外部环境恶化不是民航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只不过不好的环境,更让民航业自身问题水落石出而已。
然而,民航业不仅有自身的特色,也带有国企的某些通病。市场化改革走到一定程度就难以继续推进,市场与行政的力量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纠结在一起。所以,民航业的出路也许得放到探寻国资国企改革的出路中来探讨,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