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冲动与挫折(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8日 04:24  《长江》杂志

  (《并购的机遇与陷阱》,滕斌圣,11月《长江》)

  这方面的一个前车之鉴就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在股市和楼市泡沫的激励下,日本经济一片繁荣,很多日本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的现金,由此在自信心方面也产生了泡沫。当时在这种自信心泡沫的刺激下,日本企业在海外做了无数的收购,事实证明这其中大部分的收购都是非常失败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常懂收购的专家;收购完成后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整合和管理一个跨国企业。假如中国的企业家可以把当前的这种自信心泡沫放一边,然后认认真真地问自己上述的几个问题,那么我相信他们的决策会是理性的。假如在经过这个过程后,企业家认为自己暂时还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那在走向海外的时候就要很谨慎了。

  (《海外并购慎行: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黄明,9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骄傲与自豪驱动收购

  带着骄傲和自豪感去收购,往往是在犯错误。

  既然跨国、跨文化收购难以实现价值,为什么有这么多买方到海外去收购呢?有五大非理性原因:

  第一,买方管理者过于自信。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有些公司碰什么都赚钱,就以为可以到欧美赚钱,这就是自信心膨胀的问题。

  第二,代理人问题。据他对央企文化的研究,中国国企收购西方企业,还是很难的。如果用自己的钱收购,至少会为自己把风险算一下。如果管理者是用纳税人的钱,用别人的钱收购欧美企业,其行为就不一样了。

  第三,竞争压力。为什么某些企业紧锣密鼓地要收购某外国公司,因为如果它不收购,竞争对手就收购了。有太多的国际收购案例是买方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花大价钱收购的,结果砸了一个大窟窿。

  另外,低成本资金也是一个原因。有些企业在A股上市,股票价格很高,得到很多钱,可以买一些公司。而且有些企业还可以得到贷款优惠。

  最后,跨国并购中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感,驱动了国人的热情,也很可能驱动政府部门的热情,甚至某些企业家的热情。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带着骄傲和自豪感去收购,往往是在犯错误。

  中国企业真正应该下的硬工夫,第一是研发、产业化。不是去国外购买,就可以买到一流的研发技术;第二我们要学会把管理进行升级,实现国际化。

  (《带着骄傲与自豪感去收购,往往是在犯错误》,黄明,10月22日财经网)

  海外并购不在一朝一夕

  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不用太着急,海外并购,做成全球性公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要保持眼光,在合适的时候买企业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捷径。

  联想、TCL、海尔、华为,我对这几家公司全球化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为中国企业找到最恰当的入场方式。

  第一,出口。出口的优点在于低入场成本,低风险,迅速且更好控制,缺点在于有许多贸易壁垒,如中国企业经常遇到的反倾销以及产品安全问题等。

  第二,合资。在中国,合资非常普遍,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很少合资,因为各种因素过于复杂,难以控制合资企业。但TCL最初使用了这一方法,先与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合资,然后进行收购。当然合资只是过渡手段,最终是为了收购。

  第三,建立海外工厂。这一方式难度大,成本高,很少有企业像海尔一样建立海外工厂,更别说是在发达国家。中国企业在印尼、越南等地设厂,但几乎没有在欧洲和美国设厂的。

  第四,并购。并购的缺点在于一是缺少并购对象,二是并购成本高,三是不确定因素,四是整合或融合困难。整合在大型并购中是十分困难的。如TCL成功收购德国施耐德,这给了TCL信心,但接下来的两个大并购案成为了TCL的“滑铁卢”,令其损失巨大。明基的李耀曾不看好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但一年后明基也走上了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同一条路,最后也遭惨败。明基甚至让欧洲子公司破产,但是欧洲的工会打算起诉他们违约。TCL也做了同样的事,表示要关闭在欧洲的业务,只保留OEM业务,在波兰的工厂保留,而做渠道的全部解散。

  (《兼并与收购——中国企业的全球战略》,滕斌圣,3月《长江》)

  在规模问题上,中国企业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大的规模,而是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在研发品牌等方面的能力。假如说我们打不过国外企业,那不是因为我们规模不够大,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类似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在这方面。

  国内经常把规模看作衡量企业的核心标准,中国公司也往往以进入财富500强为荣,但这其实是一个很陈旧的观念。举例来说,直到去年,美国的通用汽车在销售额上仍然是全球第一,但其经营状况步履维艰,而日本的丰田公司虽然在销售额上落后于通用,但在经营业绩上却远远领先于通用汽车。

  (《海外并购慎行: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黄明,9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对大型的收购来说,往往成败在整合上。也就是说,这次收购从战略上很有可能完全无可挑剔,但是最后却不成功。这很常见。

  一般来说收购中小型的目标,对于买者来说,成功的可能性可能会大一些。因为你自身不用发生太大变化,只要想着怎么去消化买来的公司就可以了。如果是两个规模相当的公司合并,产生的就是一种新的事物了,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要困难得多。

  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不用太着急,海外并购,做成全球性公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要保持眼光,在合适的时候买企业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捷径。

  (《并购的机遇与陷阱》,滕斌圣,11月《长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