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再出发(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00:45  上海国资

  亚明:以技术对危机

  “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技术领先,除了适时引进外,自主研发更为根本”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2008年12月初,上海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开始对销售人员分配2009年销售任务。董事长刘经伟拿过一张报表对销售部门负责人说,2008年第四季度销售下降,2009年任务必须增加。

  在一旁的销售市场部主管朱华对《上海国资》解释,公司对已风声鹤唳的市场并不十分担心。刘经伟说,亚明这几年,不管市场形势如何,也不管做好做坏,每年都能保证5%的利润。“就好像游戏闯关一样,亚明一道接一道地过关。最容易死的时候都神奇地活了下来。”他如是评价这家他呆了30年的企业。

  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上海亚明灯泡厂成立于1923年,由有“中国电光源之父”之称的胡西园创办。该厂曾研制生产了中国第一只长丝白炽电灯泡,填补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一个空白。其后,其与所有中国企业一样,亚明经历了它所能经历的一切:公私合营、与外资合作、退出合资、引进技术、自主经营。在85年的历程中,这家企业可说见惯了潮起潮落和同行的生生死死,显示其生存能力绝非寻常。

  对于这次突然袭来的经济危机,刘经伟亦认为能安然渡过。他对《上海国资》说:“亚明这几年重视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亦在不断增强,应能帮助企业闯过此次经济危机。”

  据介绍,亚明目前主要开发节能灯,品种丰富。包括陶瓷节能灯、高附加值的发光二极管(LED)等,自行设计制造的景观灯还闯入了北京奥运会。

  或许因为创立之初即依靠自主研发,亚明灯泡厂有着高度重视技术的传统。其技术开发始终引领中国照明行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1948年,试制出我国第一支国产日光灯管;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二代电光源——荧光高压汞灯;1975年,设计定型我国第三代新光源——高压钠灯;1985年,国内第一条引进高压钠灯生产线投产;1990年,国内第一条引进金属卤灯生产线投产;2003年,推出新一代ups金卤灯;2004年推出了“1923”新的品牌,使亚明的产品体系更加完整。

  据《上海国资》了解,亚明的技术领先,一是根据自身需要引进高新技术,一是得益于1999年选择与飞利浦合资后,让自主研发能力上台阶。

  引进技术的诀窍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引进国外技术轻而易举,只要有资金,技术即手到擒来。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1980年代,很多企业都在引进项目,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引进一个大项目就死掉一个企业。”刘经伟回忆。

  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对国企的政策从拨改贷,企业如果没有真正分析市场和自身情况,从银行借贷资金引进一个不适用的技术,结果是背负贷款包袱,几年之后即以破产告终。

  他回忆说,比如当时有些灯泡厂争取到的项目是和主业毫不相关的电子项目,自己不熟悉行情和技术发展情况,最后银行贷款变成巨额包袱,压垮企业。

  “当时争取项目贷款比较容易,很多企业没想到这些钱最终是要还的。”

  但亚明灯泡厂聪明地避免了类似命运。

  刘经伟认为,亚明之所以能避免错误,关键是咬准了照明行业,并不愿意做轻易更改。“亚明的策略是朝这个行业的前面看,以后的产品是什么,就引进什么。不能说自己看的有多准,而是没有别的选择。”

  1985年,亚明贷款450万美元引进一条高压钠灯生产线。刘经伟介绍,当时是做过市场分析的。在引进高压钠灯之前,中国市场还是普通灯泡线,就是普通的白炽灯和日光灯。高压钠灯只在医疗、摄影、晒图所用。“技术优势地位很明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有企业中,亚明当时少有地已主动联合大学研究所试制高压钠灯。“我们长期和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研制高压钠灯,但质量一直过不了关,1981年时,我们派出技术员去英国、美国、荷兰考察,终于能自行研制较为稳定的陶瓷管,在引进生产线之前的1984年,亚明内部成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小组,并已试制成功部分规格高压钠灯。”

  在如此充分的准备前提下,亚明对引进的项目,国外技术发展情况,国内市场状况已了然于胸。

  于是,虽付450万美元之巨,亚明成功掌握了市场主动。第二年5月,亚明建成年产50万只高压钠灯生产线。1988—1990年,其累计生产108.41万只,仍供不应求。其后,高压钠灯进入国际市场,仅向英国每年就要出口15万只。

  “选准项目很关键。”刘经伟总结。

  1990年代初,亚明灯泡厂再次花费巨资引进新的金属卤灯生产线。“产品很新,国内没有人做,国际上也只有飞利浦和GE做到了一定规模。”刘经伟介绍。

  亚明为此颇敢于冒险,不惜成本转移厂房,为新生产线腾出空间。“事后证明引进是很成功的。”

  亚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更希望能自主研发产品。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国企来说,难度依然不小。“研发并不单是把样品研究出来,要能够批量生产,要和已有的生产设备、管理水平相配套。”

  1993年与飞利浦合资,让亚明开始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技术领先,除了适时引进外,自主研发更为根本。”

  研发三步走

  1993年,在合资潮的大趋势下,亚明与飞利浦合作。“当时GE也想进来,但考虑到GE照明产品较飞利浦单一,而且飞利浦更有诚意与亚明合作。”刘经伟说。

  1993年合资后,亚明几乎把所有人员和产品都转到了合资公司内,亚明变身一家投资公司。1999年,因控股公司战略调整,亚明再次实体化。在6年的合资历程中,亚明学习到了外资企业如何重视技术研发。“国内企业研发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外企则是整体作战,管理、销售、技术与研发都捆绑在一起。”

  亚明再次实体化,刘经伟第一件要考虑的事是,自己的研发队伍怎么建立起来,产品如何开始。“当时,觉得单做光源一个产品,面积太窄,希望灯具、光源、电器一体化,那么研发是关键。”

  刘经伟首先从飞利浦合资公司挖来中方的技术带头人。“他们熟悉合资公司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模式。”

  亚明自此自主研发开始起步:“每年销售收入的3%投入研发,购买生产设备,组建一支60人的专业团队,建立实验室。”

  组建研发队伍之初,刘经伟即对其有规划:第一阶段,是“跟”。“飞利浦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飞利浦已经有的产品我们都要有”;第二阶段“自主创新”。“要开始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比如发明专利、产品专利、装置专利等”;第三阶段是“超”。“飞利浦没有的我们要有。”

  不过,他坦诚表示,目前亚明还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

  表面上看来,三个阶段似乎并不难跨越,事实上,能做到“紧跟”已经很不容易。

  “你可能在市场上看到,飞利浦又出新产品了,照着样本拿回来都不可能马上能做好。”刘经伟介绍,“对没有做过的东西,首先是技术文件、配方、各项数据都是要自己重新研究的,虽然不是原创,但是会转化成我们的经验,这个阶段估计是长期的。”

  由于亚明对技术偏执,亚明目前能制作市场先进的LED(发光二极管,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独立开发绿色照明系列产品;推出“1923”新品牌。

  据了解,亚明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8年前,这个数字是3000万元左右,年增长幅度达到30%。

  “目前亚明的产品结构应能应对经济危机,企业生存环境是自己决定的。”刘经伟表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