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粉增白剂之争的幕后(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1:49  中国经济时报

  “以面包为主食的国家对过氧化苯甲酰带来的麦粉后熟作用的重视远大于它的增白作用。我国则不然,馒头白不白非常重要。” 丁茂柏说。除后熟作用外,过氧化苯甲酰还能释放出活性氧,使小麦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褪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告诉本报记者,“国外的烘烤食品对面粉的白度要求不高,而面粉处理剂有许多种,欧盟选择其他的面粉处理剂也很正常。”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国际上,最具权威的食品添加剂评估组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而JECFA并未禁用过氧化苯甲酰,欧盟也从未禁用过JECFA许可的添加剂。

  “我个人认为,关于面粉增白剂之争,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主禁派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面粉增白剂之所以在我国成为问题,也与我国特殊国情有关。即便全世界都允许使用增白剂,我国也应该禁止使用。”

  据透露,我国现在滥用面粉增白剂的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只要是面粉厂,哪怕工艺再简单,规模再小,他都敢用,有些小厂甚至不知道国家规定的限量是多少。面粉厂业主普遍的心态是,别人都用,我不用,吃亏。”

  该主禁派专家称,目前,增白剂的使用给面粉行业带来的是巨大灾难,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随时有超标被罚款的风险。本来,颜色是产品优劣的特征,增白剂使大家都“白”了,鱼龙混杂,优劣难辩。另外,消费者因为担心面粉的增白剂可能超标,也会减少面粉的食用,从而减少面粉所占主食的市场份额。

  面粉增白剂背后的利益之争

  面粉增白剂之争与面粉行业的产能过剩引发的激烈竞争密切相关。据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销技术分会秘书长于俊波介绍,目前,我国现有小麦年处理能力已达4亿吨,全年小麦消耗量在1.15亿吨左右,除去用于饲料和种子的小麦,实际用于加工面粉的小麦不足1亿吨。也就是说,我国面粉加工行业的平均设备开机率不会超过25%(2005年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与有关专家的推算为38.5%)。

  “严重过剩的产能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一些小厂靠简单的工艺和大量使用添加剂也对外宣称自己生产出了各种专用粉,导致中高端面粉价格持续走低。”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也触发了大型面粉企业联合起来禁用面粉增白剂。

  王瑞元告诉本报记者,此次有上百家面粉企业签名,禁止面粉增白剂的使用。主禁派认为,现在,随着我国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和加工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必添加过氧化苯甲酰也完全可以加工出白度、精度都能满足食品制作需要的小麦粉。

  “这是一个有着16000家企业的行业,蚂蚁与大象同在,绝大部分是小厂(一家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可以相当于400多家小企业),根本不可能形成自觉的行业自律。”国家粮食局质检中心的主禁派专家认为。

  对此,坚持使用派也反弹强烈。去年5月,37家面粉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上千家面粉生产企业向有关部门反映,认为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对食品添加剂企业、小面粉厂以及我国的农业不利。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全国最大的面粉改良剂生产商——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士军告诉本报记者,对稀释过氧化苯甲酰的生产企业和没有进口小麦配额和资源的面粉企业,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可能造成40家稀释过氧化苯甲酰的生产企业倒闭,上万家中小型面粉企业将陷入困境。

  “如果在少数掌握进口小麦配额和资源的大型面粉企业的操纵下,利用国家标准禁用过氧化苯甲酰,我国小麦产业将失去一个在国际上合法有效的技术保障,中国小麦产业将受到国外小麦产业的巨大冲击,很可能也会向目前大豆种植业面临的困境一样,直接伤害广大小麦种植农户的利益。” 郭士军说。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29次年会上,专家委员会讨论认为,虽然取消过氧化苯甲酰使用的依据不足,但国家粮食局及小麦粉行业协会作为主管部门可以在行业提倡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加强行业监管,避免滥用问题的发生。有关方面也打算,通过行业自律,并在面粉标识上注明是否含有过氧化苯甲酰,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但主禁派认为,小麦粉是我国民众的主食品,是人们摄入营养的主要来源。主食品具有消费强制性,必须食用。同时因为我国现阶段小麦粉的终端产品馒头、大饼、湿面条等,绝大部分是现场制作,现场销售,没有任何包装,消费者无从知道这些产品中是否添加了增白剂。消费者的意愿就不可能通过市场选择传达到面粉生产厂家。所以,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在面粉中的使用不会自动消失,必须由国家强令禁止。

  禁与不禁的两难选择

  目前,主禁派主要提出四项理由认为必须禁用“面粉增白剂”。一是随着我国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和加工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增白剂完全可以加工出白度、精度都能满足食品制作需要的小麦粉。二是添加化学增白剂对消费者健康无益,过量添加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三是即使是管理规范、工艺先进的大型加工企业,也难以做到均匀添加增白剂,很难避免发生局部添加超量的问题,既会影响消费者健康,又使加工企业面临声誉和经济受损等风险,所以加工企业特别是大型加工企业都普遍要求全面禁用化学增白剂。四是在一些地方小麦粉质量抽查不合格率仍然很高,主要问题就是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增白剂超标,允许在小麦粉中添加化学增白剂导致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因此希望尽早禁用化学增白剂。

  “通过多年的争论,就是主禁派也意识到,按照现有颁布的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是安全的,他们现在所强调过氧化苯甲酰的不安全是超标、滥用的不安全,这与过氧化苯甲酰本身是否安全是两回事。”坚持使用派代表人物郭士军告诉本报记者。

  针对过氧化苯甲酰使用是否安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研究员公开表示,在过氧化苯甲酰用量上,我国是60个单位,加拿大是150个单位,美国是不限量。“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添加剂虽然说是安全的,但它只是满足我们对食物需求的一种选择。同时,我国还规定,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剂。”

  虽然卫生部的食品安全专家一再强调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在“三聚氰胺”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对面粉增白剂的安全性心存怀疑。记者随机采访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赞成使用面粉增白剂的。“卫生部增白剂比超薄塑料袋的危害严重多了。超薄塑料袋危害环境,增白剂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增白剂的‘民愤’比超薄塑料袋大多了。”国家粮食局质检中心的主禁派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高层领导对此很关注。

  “‘三聚氰胺’事件后,公众开始普遍担忧食品安全。”卫生部食品安全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由于主禁派提出的主要理由是目前我国小麦粉生产工艺已经不需要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在目前的情况下,卫生部也有意不再坚持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他告诉记者,食品添加剂是要经过科学的、严格的风险评估,证明安全的才可以列入目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使用。“其实,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添加剂。食品一出事,就说是添加剂的事,让食品添加剂背上了‘黑锅’。”

  中国面粉网在线专家王志健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大型企业的小麦粉生产工艺确实能改善面粉的白度,但小企业还很难达到。”他是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多年从事制粉工艺。“如果禁用过氧化苯甲酰,会不会出现非法的工业漂白剂?”

  据王志健介绍,在面粉中添加“吊白块”、“次氯酸盐”等工业漂白剂,以及在蒸馒头轧面条时添一把荧光粉等都可以增白,“如果过氧化苯甲酰被禁,这些非法添加物很可能会在面粉中出现,它们毒性很大,更难监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