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介绍,在最早尝试水电高耗能发展模式的攀枝花市,高耗能企业已经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已经威胁到当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为消纳二滩水电站过剩电能,攀枝花市从2002年以来加大力度建设升级高耗能工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有色、钢铁、电冶等五大行业。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察组对该园区内抽查发现,污染严重。
一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2005年,攀枝花市GDP仅248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发生量高达4000多万吨,而年度GDP达万亿元的广东省,每年固体废弃物发生总量不到2000万吨。攀枝花市每年发生的工业固废约占中国每年工业固废发生量的8%,而同期GDP仅占全国的1.4%。
随着水电的开发,西南地区不少地方纷纷走上了发展高耗能产业的道路,进而导致高污染。
发展模式亟须转型
2000年以来的高耗能产业的急速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马军表示,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就力图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但效果有限。
据悉,高耗能产业的持续膨胀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电价。2006年9月,国家明令禁止自行对高耗能企业实施优惠电价。然而,直到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现,“14个省份已实施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这些省份包括西南地区各水电大省。
马军提醒说,在一波接一波的水电加高耗能产业的大开发中,将世界上主要的高耗能产业吸引到中国的西南地区,最终将中国的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峡谷河段梯级水库化。这一开发模式不仅将影响河流生态、百万移民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还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污染控制,阻碍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将水电开发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转化发展模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