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出口危局求解(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15:32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警惕出口增长后劲不足

  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下滑,中国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喻为中国出口“晴雨表”和“风向标”的广州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104届秋季展会上,成交量五年来首次下降,出现负增长,比去年秋季展会成交额下降近16%,2008年全年成交额下降5.5%。二是作为推动中国出口重要力量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08年7~9月连续三个月合同利用外资出现负增长,部分沿海地区也出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首次出现的利用外资负增长态势,这将严重影响未来我国出口增长后劲。三是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放缓,如在2008年秋季广交会上,占据我国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成交金额比上届回落13%,而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成交量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动荡对国家经济和贸易的不利影响,果断及时地采取了“保增长、促发展”的积极措施。一是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扩大国内需求,确定了最近两年在交通、农业、环境、住房等领域投资4万亿的计划,这将极大拉动国内的投资需求,减少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二是实施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力度;三是对外经贸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调,如2008年10月21日决定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脱危解困。可以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的政策支持下,企业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科技与经营管理能力,努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定能够克服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获得新生,并成为未来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化解出口危机,不排除人民币适度贬值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连锁效应之下,中国出口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不使中国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政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目前,我国综合出口退税率为10.8%,根据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原则,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率与17%的增值税率相比,还有较大的退税空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二是稳定或适度贬值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连续三年升值近20%。从目前形势看,随着美国、欧盟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金融体系动荡,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有进一步对人民币贬值的可能。为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结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态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或在必要时适度贬值人民币,为中国出口营造良好汇率环境。

  三是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最近一年来,由于用工成本、原材料涨价格普遍上涨,融资困难,加之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小企业经营异常困难。沿海地区不时有外向型中小企业因出口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而被迫倒闭。中小企业作为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力军,相对于大型企业,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更显脆弱。为此,积极用好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贷、出口保险、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防止中国出口出现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

  四是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商品附加价值。当前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是优化我国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大好时机。为此,要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将当前的困难转化为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动力。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供支持与便利,为企业的转产、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更多服务与支持。

  五是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合作与协调。在当前的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面前,中国应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敦促西方发达国家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中欧、中日等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作为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与主要国家进行对话与合作。尤其是要与美国布什政府和未来的奥巴马政府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作者分别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美大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