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银行:后交易时代(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15:12  《环球企业家》杂志

  洗牌

  对于多数投行来说,市场萧条无疑为其内部调整提供了最充分的理 由。

  首先是裁员,在2006—2007年间,为了满足高涨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外资投行和中资投行都纷纷大规模招兵买马,扩充队伍。然而转眼间,这支庞大的高薪队伍对公司内部的成本控制显然构成了巨大压力。

  2007年11月14日,花旗集团开始向其全球投资银行及其它部门的1万名雇员发放解雇通知,此举公开以后,纽约股市随即大跌。而在今年上半年,花旗在全球已经裁掉了1.4万人。“很多资深的员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通知不用再来上班了,我和周围很多同事都感到恐慌。”一位花旗银行中国区的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而据花旗有关部门的证实,接下来将在投行部门裁员至少10%。

  除花旗之外,多家金融机构也宣布了裁员计划,即便是那些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表现较为稳定的金融集团也不例外。瑞士信贷公开宣布将裁减1%的员工,其中主要为投资银行部的员工;而汇丰控股则将在其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裁员1100人,其中在香港裁减100人。

  即便没有出台裁员计划的投行为了控制成本也不得不采取变相减薪、加强考核、拆借、合并部门等“瘦身”方式应对生意冷淡的寒冬。通常情况下,年底是金融机构员工的加薪季节,而在今年,能够将薪水仍维持在原有状态已经成了令人高兴的消息。法国农业信贷集团驻香港的地区性经纪子公司里昂证券亚太区的520名资深银行家和高管中,有超过80%的人同意明年最多减薪25%。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银行的员工选择了主动离开。

  不过在瑞银的蔡洪平看来,此时正是调整内部人员结构的好机会,“虽然我们也裁员了,但是进来的人反而比走的人多。”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瑞银从中招收了员工,大大加强了其能源业务线的实力。

  此外,多数投行也忙于在混乱的市场中重新制定自己的长期规划、进行部门整合和优化管理。不久以前,瑞银证券中国固定收益部门中一个专门负责次贷担保债务凭证的部门便被撤掉。摩根士丹利的情况则更加微妙,由于日本三菱UFJ成为其新的大股东,因此其业务重心很可能会转移到日本,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中国区。而并入美国银行的美林则表示,一切业务仍在正常进行,但可以想象的是,进一步的整合显然还没有完成。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投行业内的人士来说,中国的情况还并不是最糟糕的,投行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白热化程度,只要熬过此次萧条,便不难等到重新攀升的机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