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万科的反思(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17:37  《第一财经周刊》

万科的反思(2)
《第一财经周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7年上半年,迅速扩张的万科开始思考:正在管理100亿规模企业的管理层,怎么凭着想象去管理1000亿规模的企业。惠普前中国区总裁孙振耀给的建议很简单,找一群管过2000亿规模企业的人来管。1000亿规模的企业会经历的问题以及在进一步成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他们都碰到过,也思考过。

  现在这群管理过2000亿规模企业的高管们,可能要反思一个“自己是否来得太早了”的问题。万科领导力顾问张伟俊表示,自己一直在提醒万科,找高管这件事情要不要这么早做,毕竟“有些东西还不是那么明确”。

  刘爱明说,他曾经在公司内部接触到一个刚从跨国公司跳槽过来的小伙子,呆了一个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这里,什么事归什么样的人来做,界限还很模糊。

  当然,这也是刘爱明他们反思的一部分。万科的管理问题永远没有市场和价格等问题那么让人瞩目,但王石知道这个短板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反应。

  日本东京建工是上海万科在管理上的一个学习对象。前者开发一个项目,从头到尾,用12张表就解决了—每一步干什么、开什么会、会议内容、谁来主持、决策怎么做、谁来执行。但这在万科却很难实现。“表格上任何一项内容我们都知道,我们也想学,但我们还没有这个水平能做到。”刘爱明说。从这一点看,管理从粗放变得更加精细,仍然是一个问题。

  随着万科规模的膨胀,一线公司人均管理面积也在增加,其灵活性正在面对新的挑战。原来10个人做一件事,现在只有5个人做,还要比原来做得好。不仅如此,如何让下属在项目执行中更加积极主动,也一度困扰着刘爱明。

  刘爱明着手导入了一个权限下放的同级决策机制,增设了一些事业部—把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事业部,使他们能够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自主决策。现在,事业部制已经在上海建立。刘爱明打算再给三年时间,让它成熟起来。

  这些问题可不简单地存在于中间层或者基层的管理问题当中,它同样存在于上层当中。

  使自下而上的流程与自上而下的目标如何保持统一,就是一个问题。万科领导力顾问张伟俊说,在万科,很多部门只是一个Group(群体),而不是一个Team(团队)。他们在思考性、自主性以及合作性上跟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这些话曾被郁亮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

  2006年,万科对公司管理结构做了大调整,正式从以往总部、一线公司的两级管理架构,过渡到战略总部、专业区域、执行一线的三级管理架构,将过去总部负责的设计、工程、销售等专业管理职能逐步下放到区域中心。

  在原有的两层架构中增设一层,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中间一层靠上面一点,靠下面一点,以及两不靠。刘爱明说,最后一种结果在万科出现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只剩下两种结果,万科内部对此的看法也不一样。王石、郁亮、三个区域负责人、职能部门、一线公司,各有各的想法—集团希望拥有统一战略,不想过度放权;区域想得到更多的权限;一线公司不想看到区域变得太强,否则上面两个“老板”,难以平衡。最后,人力资源部把这件事单独列为一个项目。

  直到现在,对三层管理架构的意见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

  在上海区域,区域中心没有权力。拿地权在集团董事会,定价权在一线公司。其他与营销、市场相关的决策权,也被刘爱明下放到了一线。他所要做的事情便是,与每一个一线公司一起制定战略,从而形成区域整体的战略;制定产品和管理的标准,并将其推广;归类、分配并整合资源。

  刘爱明承认,在世道不好的时候,集团会变得强势一些。但即使这样,集团也从来没有为楼盘统一过应对措施。集团和区域中心将自己对大势的判断传达下去,一线公司结合各自楼盘面对的竞争环境而制定应对方案。

  从迅速降价促销这事来看,权限下放带来的直接好处很明显。

  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一下2月21日上海万科发生了什么。这一天是农历元宵节,上海万科在特卖会上推出的240套房源,卖出去80%,当天回收款项在2.57亿。

  当时所有人都把这个当成王石拐点理论之后的一次营销实践。

  当时的情况是,1月25日,案场巡察的上海营销总监发现,几个案场的客户来访量都在下降,有的案场下降比例高达40%。当天下午,促销的想法诞生。两天内,促销方案形成。接下来的一周里,所有的促销房源以及价格被选定。此后一个工作日内,特卖会的所有细节被敲定。

  这样的迅捷反应让万科最终获得很好的销售数字。一名经历过此次促销活动、在今年4月离职的上海万科员工说,整个行动很刺激,大家发现问题比较早,效果也不错。

  在这样一个放权的体系内,当时震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降价,确切地说,连刘爱明都可以不知道—这是基层公司的事,不归刘爱明负责。

  反思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论是提升运营质量、降低管理成本,还是优化成本、客户导向,最终还是要在市场终端上表现出来。但反思可以让万科变得更像一个大公司。7年前,《福布斯》将万科评为“全球最优秀小型企业”,当时不论是王石还是公众都要辩称万科已经是一个大公司。从销售收入上来说,万科越来越像一个大公司,但对于管理而言,7年的时间,只是让万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管理上的短板,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公司,还要看它挺过这个冬天的能力,还有冬天之后是否能保持快速成长的能力。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