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风日产过冬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13:37  经济观察报

  王秋凤

  “快速成长的市场,企业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此找到生存空间,一旦车市放缓,大潮退去,谁穿着裤头在游泳就看出来了。产品是汽车企业加身的长袍,过冬的利器。”作为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汽车企业,东风日产销售老总任勇如此解密车市严冬里的生存法则。

  刚刚过去的9月,一片阴云笼罩下的中国车市,东风日产却逆市强劲增长。来自全国乘用车联系会的最新统计显示,9月份全国车市销量同比出现了4%的负增长,22家主流乘用车企业销量同比下滑7.95%,但东风日产却逆势飘红,以34421辆的总销量创造东风日产自成立以来单月销量最高纪录,同比增幅高达42.13%,在所有汽车厂家中名列第一,延续了1-8月份的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

  继逍客、新天籁之后,日前,智能全模式城市SUV——新一代奇骏的上市又给东风日产2008年添加了一件长袍,车市严冬来临,东风日产正准备温暖过冬。

  产品长袍

  在任勇看来,车市增长放缓,东风日产能够保持销量的稳定增长,主要是东风日产事先准备了度过车市严冬的五重长袍,包括产品布局合理、车型优异的性能、长期在消费者中间树立的品牌口碑、全国各专营店的数量增加,以及东风日产营销理念的提升。其中,关键的前四点都是产品力的体现。

  11月3日,在普遍低迷的车市中,奇骏正好赶上SUV市场的逆势热销。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东风日产欲挑战东风本田CRV长期占据的SUV细分市场 “霸主”地位,但任勇却更愿意把这款车看成是其开启下一个五年战略期的一块“敲门砖”。“它标志着东风日产完成了高中低端轿车、CROSS-OVER、MPV、SUV等细分市场的战略布局,为东风日产跻身国内乘用车厂商 ‘第一集团军’奠定了基础。”

  在奇骏之前,2008年东风日产已经加上了多重产品长袍。3月份,被誉为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跨界车——东风日产逍客(QASHQAI)上市,自上市后这款车虽未大红大紫,但每个月仍然保持着3000多台的销量。4月初,东风日产骊威劲锐版、骊威2008和轩逸致酷版正式上市。不到一个月连推四款车,业内给了“东风日产速度”的评价。

  当然,东风日产今年最厚的长袍是新天籁的上市。这款车上市推广时间正值地震期间,6月16日采取了低调上市的策略。作为日产全球的旗舰车型,也是东风日产未来五年新格局的 “开篇之作”,东风日产的目标是把新天籁打造成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统计显示,这款车不负众望,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销量已经攀升至9月份的8000辆,挤入中高级车三强。

  “东风日产不像大多数汽车厂家那样是依靠一两个主力车型打天下,而是通过完整的产品组合来实现,产品基本上都比较均衡。”任勇说。

  这正是东风日产独特的产品策略。仔细分析东风日产今年逆势增长和5年来的快速发展神话不难发现,其归功于东风日产在短时间内构筑了一个丰富且完善的产品系列。加上奇骏,东风日产已经形成了轩逸、逍客、天籁、奇骏等近10个车系的强大产品矩阵,产品线覆盖A0级、A级、B级、CrossOVER、SUV和MPV各个细分市场,全面包围了从经济型到中高级的轿车市场,而且随着新车型的不断上马,使得东风日产的销量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

  按照这样的产品思路,如果后备产品库十分丰富,这一打法对短期内量的提升有明显的作用。在最新公布的东风日产“1的3次方”计划中,未来五年东风日产还将导入7款以上的新车。

  这样的车型序列和产品储备的确令很多汽车公司羡慕。不过,东风日产也面临着缺乏核心支柱产品的问题。因为东风日产各个产品并不是各个级别市场销量中的领先产品,无论是颐达/骐达、轩逸、骊威,还是今年上市后在市场表现不错的逍客,基本上都达不到各级市场前三名的位置,也没有一款产品能成为月销量破万辆的市场明星。

  但东风日产总经理大古俊明则颇为乐观,他表示,新天籁的强势崛起和一系列营销组合拳的成功是东风日产9月销量创造纪录的最根本原因,大谷俊明表示,在新天籁公爵系列的产能提升以后,新天籁的销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新天籁这款被东风日产寄予破万辆厚望的车型,能否成为东风日产的核心支柱还有待市场考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