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小莹 实习记者 李景
11月4日上午,记者赶到时,上海埃力生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力生钢管)的门口,已经满是萧条。
其位于上海金山卫镇的厂区空荡荡的,鲜有工人进出。门口停着三辆物流公司的卡车,准备随时拉走不再加工的原材料。厂区门口的“埃力生”三个字已被去除,只剩下斑驳。
门卫室窗户上的一张法院公告显示,这家工厂已然易主:从10月30日起,由中建金沛钢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上海埃力生钢管有限公司。而10月30日后,出于对补偿措施的担忧,这家公司的职工已开始自动停产至今。
这家企业,本是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工业区产值、税收和员工数量都分别位于前十的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税收达到千万级,员工四五百名左右。其上级母公司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力生集团”)则自称总资产达350亿元,老板吴国迪曾在2005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位列13位。
上海金山卫镇党委书记、金山区第二工业区管委会主任余旭峰,对本报记者透露,埃力生钢管的整体债务约4亿元左右,而埃力生的厂房、土地等资产的拍卖所得仅1.7亿余元,已资不抵债。
一位参与埃力生重组拍卖的人士表示,埃力生钢管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技术手段过硬,一家民营企业到此规模实属不易,转卖“相当可惜”。
2008年下半年起,整个钢铁行业也步入萧条期,钢价掉头直下(每吨钢材价格平均下调了150-200元左右),似乎是埃力生钢管停产的最好注解。
但多名知情人士表示,埃力生最终沦落至此,可能还与其复杂的资产运作相关。仅在金山卫镇,埃力生就注册了8家关联企业,并有资产转移的迹象。
4亿元负债
埃力生钢管的债主,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
记者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开庭审信息获悉,2007至2008年间,以“借款合同纠纷”为名,起诉埃力生钢管的债权人共有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
前者涉及一笔债务,后者涉及两笔。根据金山卫镇掌握的数据,上述两家的债务总额达到了4亿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6月,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代表处已经通过重组收回了数千万的现金,但尚未完全清偿所有债务。
另有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工业投资集团”)两家债权人,也在2008年起诉了埃力生钢管的关联企业——埃力生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案由也同样是借款合同纠纷。
华夏银行对记者表示,其在事发之前便了解到埃力生钢管的资产问题,所以当时就将资产包转卖处置了。
公开资料显示,后一家债权人、属于上海市经委直管的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本身就是埃力生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据消息人士透露,工业投资集团的债权数额达到4500-5000万元左右。
至于如何处置这笔股权投资和未收回的债务,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方面,拒绝向记者披露任何信息。
但此等负债如何形成,自诩“实力雄厚”的埃力生为何未能偿付,仍不明朗。
记者从部分在埃力生钢管门口守候的供货商处了解到,此前埃力生的经营状况尚可,4亿元的巨债似乎不应是正常经营造成的负债。
“我们不知道这个公司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负债的。”金山卫镇镇委书记余旭峰也无从解释,从税收角度看,这家钢管企业每年都上缴千万元的税收,似乎运营状况良好。
工商资料显示,埃力生钢管的性质为中加合资企业。股东共为三家,分别是宁波中轻工业集团公司5805万美元(实际认缴3405万美元),加拿大AKD公司认缴1960万美元(实际出资1160万美元),以及金山卫镇工业总公司,认缴金额和实际出资皆为75万美元。
从认缴数额和实际出资来看,认缴的出资为7840万美元,实际出资4640万美元,实际出资额仅为认缴额的一半略多。
值得注意的是,埃力生钢管的法定代表人为吴国迪,出资不足的宁波中轻工业集团和加拿大AKD公司,实际控制人亦为吴国迪。
“大家都在说,(债务)是因为母集团扩张太快、投资失利造成的,但是没有人知道确切原因。”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而埃力生集团的老板吴国迪,已久未露面。
资产腾挪迷宫
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抛弃埃力生钢管,似乎是一个早有预谋的举动。
在将埃力生钢管转让给中建金沛时,金山卫镇政府突然发现,这个31万平方米的厂区内,除了埃力生钢管,还有另一家名为“派耐特”的公司。
“两家的实际老板都是一个人(吴国迪),但在公司关系上,资产都是属于‘派耐特’的,其将资产委托给埃力生经营,并由埃力生出面建立业务关系。”一位参与处理此事的官员透露。
通过这种方式,在埃力生“资不抵债”面临拍卖转让时,仍然有相当一块资产保留在“派耐特”壳内,“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资本运作和资产调整方式’。”
金山卫镇同时发现,在当地的8家埃力生的关联企业中,员工的劳动合同也都不是与埃力生签署的,而是与上述关联企业。
一切都与这个名叫“吴国迪”的人有关。
1988年,宁波慈溪人吴国迪以5万元起家,从经营皮塑业务的小型商贸企业起家,发展成埃力生集团,也即埃力生钢管的母公司。总部迁至上海之后,埃力生集团已对外号称“总资产达35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达600多亿元人民币,产业分布于石油、钢管、BOPS片材、液晶显示板、进出口贸易等多个领域”。
携此声势,吴国迪于1994年来到位于上海南部的金山区金山卫镇,投资埃力生钢管厂。1995年底,该厂正式投产,至今已有十余年。
“我记得吴国迪过来投资时,是被当成一个大人物的,他跟世界银行的一个副行长很熟悉,融资能力很强。”一位金山卫镇领导回忆说,后来他们才发现,吴国迪有“空麻袋”之嫌,“钱,都是靠关系借到的。”
正是借助于多方融资,吴国迪用滚动投资的方式,在各工业园区签订了大量投资、合作协议,迅猛扩张。
谈及吴国迪,不少当地与其接触过的人士都认为,其年纪轻轻但是“水很深”,喜欢悬挂一些和领导合影的照片,“他从来没把我们镇放在眼里”。
但一位了解埃力生内幕的人士称,靠“借款”滚动发展的上海埃力生集团,欠下的金融机构债务已高达40多亿元,早已陷入债务泥潭,无力自拔。可以佐证的是,吴国迪当初签下的投资,并未全部兑现:其拟在上海金山区投资的石油化纤公司,在圈下了大量土地后,却没有能力建成生产。
而2008年下半年后,在钢铁行业周期下行、前景不明,则为吴国迪放弃埃力生钢管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善后博弈
埃力生破产之后,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已成为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多头博弈。
此前,由于新入主的中建金沛钢管有限公司与派耐特产生了控制权方面的争夺,曾经引发了职工的恐慌,导致埃力生停产。
如今,经过三方协商,安置方案和资金来源已经基本明朗。
据金山卫镇党委书记余旭峰介绍,由于埃力生方面的留守人员明确表示,“无力承担职工补偿费用”,镇政府已出面将组织埃力生钢管、派耐特和中建金沛钢管公司,协商解决资金问题。据其预测,所需资金的数字大约在1000万元左右。
目前,三方正在操作的方案大致内容是,由镇政府出面,将埃力生尚未转让的一个车间委托给中建金沛代为运转,后者每月支付给前者一定费用,并从中一次性扣除1000万元,交由金山卫镇政府用于支付埃力生钢管的职工补偿金,并且,仍有持有不少资产的“派耐特”,必须为这部分资金提供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
“这些债务不会影响到职工。我们已经宣布,本周三上午发放10月份工资,补偿款也将从下周一开始发放。”余旭峰介绍说。
在10月25日法院宣布埃力生易主之后,金山卫镇政府就成立了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做职工补偿的实施方案,以及职工情绪安抚。并且,金山卫镇劳动部门也将此事立案,作为损害职工利益的案例,集中处理。
一位工作了十数年的员工透露,目前传播较广的补偿方案是,按照工作年限,每年补偿1500元。
相关报道: